“史努比要关门了。
”
这句话像一张过期的门票,突然在朋友圈里翻红。
有人晒十年前的合照,有人连夜抢票去“告别”,连园区垃圾桶都被贴上了“倒计时××天”的贴纸,拍照还得排队。
谁能想到,这个当年打着“全球最大史努比乐园”旗号出生的项目,熬过了13年烂尾、3年疫情,却在2025年冬天到来前,先一步把自己玩成了“限定款”。
国庆那七天,园区门口的队伍拐了三个弯,比过年买火车票还夸张。
官方数字说客流涨了四成,可现场体感更像涨了两倍——卖雪糕的小哥一天补货六次,最后直接把箱子搬出来,谁爱拿谁拿;商店里的马克杯半价,大妈一次性扫走十二个,说回家泡方便面,一个冬天就回本。
最魔幻的是,连“吐槽”也变成了流量:抖音上一条“花180块看水泥地”的短视频,点赞破五十万,评论区齐刷“再不去就看不到了”,仿佛差评也成了纪念品。
土地的新规划早贴在自然资源局的橱窗里:商住混合,以后是商场和公寓,史努比只能留下几尊雕塑当“公共艺术”。
翻译成人话——那只陪伴无数人童年午睡的黑白狗,未来可能守在写字楼门口替上班族看外卖。
开发商嘉信置业早被清算,欠下的债比园区里的气球还多,所谓“告别季”不过是破产管理人最后的清仓大甩卖。
情怀被称重,按斤卖,连空气里都飘着“尾货便宜”的味道。
可游客依旧兴冲冲。
一位穿校服的女孩在查理布朗的涂鸦墙前站了二十分钟,只为还原小学春游那张照片,她把新照片叠在旧照片上发朋友圈,配文只有一句“我的童年也下班了”。
点赞里夹着一条评论:小时候觉得乐园很大,今天走一圈十五分钟,原来长大就是把地图按比例缩小。
这句话被截图转了两万多次,像无意间戳破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来送别的不是史努比,是第一次被允许吃棉花糖、第一次和喜欢的人牵手的那个自己。
行业报告写得冷冰冰:近三年全国关了17%的主题公园,八成以上是“地产配套型”。
套路不复杂,先画一张童话大饼,把房价抬上去,等房子卖完,乐园就成了鸡肋。
史努比只是最会卖萌的那只替罪羊。
另一边,沉浸式剧场、实景剧本杀重游率飙到45%,消费者用脚投票:别再卖砖头,给我故事,给我能带走的情绪。
可惜等开发商明白“体验”俩字怎么写,银行账户已经见底。
花生漫画公司倒没把鸡蛋埋在一个水泥坑里。
中国区团队在悄悄谈新城市,轻资产,只做内容不做砖头,2026年再开张。
消息一出,成都、长沙、青岛的粉丝集体在线拉票,仿佛史努比只是换了个工位,继续打卡。
老玩家冷笑:IP还在,可当年那个在顺德晒得脱皮也要排队坐旋转木马的自己,已经请不了年假。
园区外,中介小哥趁人流发传单,卖隔壁公寓,口号直白:“乐园没了,地铁口还在。
”听上去像安慰,又像补刀。
城市更新向来如此,记忆不值钱,地段才值钱。
只是当推土机真的开进来,还是有人希望留下点什么——哪怕把那片水泥地切割成小块,编号当盲盒卖,也算给“全球最大”五个字一个体面的葬礼。
最后一班夜场灯光熄灭前,工作人员关掉音响,游客自发打开手电,星星点点。
没有人组织,大家却一起哼起《史努比之歌》,跑调跑到南美,却没人笑。
十分钟后,铁门合上,保安贴上“设备维修”的A4纸,风把纸吹得呼啦啦响,像在给谁拍节奏。
人群散去,垃圾桶盖没合上,里面躺着一只掉色的史努比公仔,嘴角还缝着那条熟悉的黑线,看起来像在笑,也像在撇嘴——仿佛它早就知道,所有乐园的终点,都是城市更新文件里的一行小字:商住混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