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自行车缓缓划过碧波,卡通充气船如彩色气泡般点缀湖面——在贵阳冲浪小镇的运营场地里,这些充满活力的水上项目,其依托的水源正是一旁的桃源水库。很难想象,如今成为市民休闲打卡、体验水上乐趣的热门水库,曾因管理滞后和污染问题,发展陷入停滞,而这场从“功能单一的传统水利设施”到“多元体验的生态休闲空间”的转变,源于一场系统性的治理变革。
昔日困境:被束缚的水库价值
贵阳冲浪小镇游船码头(贵阳筑水水利公司供图)
曾经的桃源水库,虽承担着区域供水、防洪的重要职能,但长期陷入功能单一、管理粗放的僵局。在管理层面,工作人员每天靠步行、乘船进行人工巡查,不仅覆盖范围有限,还会错过水质异常的早期信号。一旦发现水体浑浊或有异味,由于在水质监测、污染溯源等方面技术手段不足,加上跨部门协同效率低,难以推进有效治理。
桃源水库周边青山环绕,岸边草木丰茂,本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材料,但多年来始终只聚焦供水、防洪两大功能,生态景观、文旅融合等综合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此外,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田间的化肥、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水库,导致水体受到污染,部分人还会违规使用地笼、电鱼工具捕捞,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久而久之,水库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
破局之路: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双管齐下
面对困境,贵阳市将生态修复作为突破口,为水库“疗伤”。从日常巡查入手,定期组织水库工作人员沿库区岸线、支流河道开展细致的巡视巡察,对库区非法排污口进行清理,杜绝生活污水直排,切断污染路径。同时,考虑到河道淤积会影响水体循环与自净能力,还开展了河道清淤工作。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采用对河床生态影响较小的作业方式,仔细清理河道内沉积的淤泥、生活垃圾与枯枝杂物,再对清理物进行规范处理,既疏通了河道,又减少了淤积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让水库“呼吸”更顺畅。
针对库区违规垂钓现象,工作人员化身“移动宣传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向违规垂钓者普及水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等,逐步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与法治观念。
治理前
治理后
在一系列科学、细致的治理举措推动下,桃源水库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曾经水质不佳、生态受损的状态,逐步转变为水质清澈、生态向好的局面。截至2025年,桃源水库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为后续的生态利用与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
生态好转后,“激活资源价值”成为下一步重点。为加快盘活水库资源资产,激活发展新动能,去年8月,贵阳冲浪小镇正式开园。冲浪小镇在水上游乐项目涵盖尾波冲浪、摩托艇、桨板、皮划艇、水上单车、卡通冲浪的同时,还配套了露营、沙滩、烧烤、咖啡厅等多元化业态,是贵阳市首个集休闲互动、亲子娱乐、激情冲浪于一体的水上运动综合体验项目。
通过“文体旅+”开发模式,冲浪小镇项目年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800万元,让游客“玩得舒心、留得下来”,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现时答卷:生态、经济、民生的共赢
图/魏灵昕
通过系统治理与开发,桃源水库入选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实现“生态提质、产业增效、群众满意”的三大突破。生态效益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总磷、氨氮浓度下降40%以上;经济效益上,贵阳冲浪小镇的落地让当地村民年均收入增长3.2万元,就业率提高11%;社会效益上,贵阳冲浪小镇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认可水库治理成效。
桃源水库的蜕变,为同类水利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保护—开发—反哺”模式,实现了生态资源向经济资产的可持续转化,破解了“保护缺动力、发展缺路径”难题。同时,企业牵头整合政府、村民、社会力量,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多方出力、多方受益,让每个人都成为水库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为水库的长效管护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不仅是一次水利设施的功能升级,更是一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国同类水库资源的盘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文丨唐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