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初秋,我们一行一路向北游览了正定、承德、清东陵、山海关、天津卫等地后,心怀不舍踏上了返程之路。
大约离开津门30余公里后,一位眼尖的旅伴看到前方高速路边矗立着一块很大的标牌,上书“杨柳青古镇”5个大字,便兴奋地告诉大家:这是一座由京杭大运河孕育出的千年名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辉煌。特别是杨柳青版画,更是名闻遐迩。
听了旅伴的介绍,大家一致决定,拐道杨柳青,近距离欣赏一下这颗镶嵌在祖国北方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就这样,我们邂逅了杨柳青。及至目睹了古镇的风采后,大家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杨柳青古镇历史悠久。我们游览时通过导游指示牌了解到:杨柳青五代时期归辽,北宋属青州,宋景德年间因黄河流过而得名“流口”。后因遍生河柳,又名“柳口”。金贞佑二年(1214年)设置“柳口镇”,为行政建制之始。至元正三年(1343),因遍地杨柳青青,流水潺潺,景若苏杭,故而更名“杨柳青”。古镇因河而生,依河而兴,逐渐繁荣。彼时,在漕运发展的影响下,杨柳青的人口、经济、商业都很有活力,市井繁华,商贾云集,逐渐成为漕运枢纽。史载该镇比天津卫建城早约200年,因此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之说。
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商埠,造就了杨柳青独特的民俗艺术,包括:砖雕、木版年画、风筝制作、剪纸、木娃娃舞蹈、花会表演等。我们在古镇参观时发现,该镇历史遗存很多,戏楼、牌坊、文昌阁、石家大院.....特别是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三层六角形砖木楼阁式建筑,内奉文昌帝君塑像。是当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之一。

古镇的大院文化很也有特色,如石家大院、安家大院、水郎中府等。我们只参观了位于古镇西南角的“石家大院”。据当地一位老先生讲:这是杨柳青古镇一处重要的历史建筑,有“华北第一宅”之称,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整个大院占地十余亩,从寝室、客厅、花厅、水榭到戏楼,整体格局、艺术装饰、建筑风格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我们参观时看到:进入大门即是一条宽阔的长长的甬路,构成大院的中轴线, 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院内布局严谨,设计规整,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特点。来杨柳青古镇旅游,这些清末风格建筑群不可不看。

古镇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随处可见的蜚声国内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她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据传,杨柳青年画约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也有认为它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画风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并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活泼、喜气吉祥、题材感人、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至清代中叶,杨柳青年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制作方法复杂,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紋,再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通过勾、刻、刷、画、裱等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柳青古镇还有许多令我们留恋的地方,如古镇风情街、运河水街等,虽然我们为了详睹古镇风采专门在那里住了一天,仍让未能尽兴。第二天我们一行恋恋不舍地离开时,不少人表示:有机会,还会前来详览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赋予古镇的无尽繁华。
(一凡/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