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唐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共有8天,游客出行将迎来高峰,许多人选择长途游。10月2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专家提醒,出游期间要谨防“经济舱综合征”。
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追介绍,“经济舱综合征”不是某种“舱位病”,而是长时间坐姿受限,下肢活动减少所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血栓可脱落引发肺动脉栓塞。
旅行期间这样预防“经济舱综合征”。 重医附一院供图
“该病不仅是乘飞机时发生,长时间乘坐汽车、火车也易发生。”李追解释,人体的静脉回流,依赖活动时小腿的肌肉泵对血管的挤压作用,久坐不动会使小腿肌泵停工,血液会在下肢静脉内淤滞;再加上脱水、缺氧、酒精,高脂血症等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或血管内皮损伤——即所谓的“维尔啸三联征”相互叠加,便会导致血栓形成。通俗讲就是血流慢了、血更爱凝了、血管内壁受了伤便易形成血栓。
哪些人是“经济舱综合征”高危群体?
既往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家族史;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性疾病,如蛋白S,蛋白C缺乏;
肿瘤活动期;
近期手术、妊娠及产后6周;
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
下肢活动受限或石膏固定;
肥胖、吸烟、明显缺水;
儿童总体风险低,但合并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者也需注意。
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腿最常见,表现为小腿或大腿肿胀、酸痛、活动或挤压小腿肌肉时疼痛明显加重。并发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咳血甚至晕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在旅途中或返程后数周内,应尽快就医,并告知“近期曾长途旅行”。“不过别过度担心,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致死性肺栓塞的比例并不高,但需要及时治疗。”李追说。
如何预防“经济舱综合征”?
优先选择过道座,给小腿留空间,不把大件行李塞脚下;
每1–2小时起身走动3–5分钟;
无法站立时做踝泵、脚尖勾伸等动作;
少量多次补水,避免酒精摄入;
穿着宽松衣物,避免长时间双腿交叉;
选择合适尺码的循序减压弹力袜(小腿型,约20mmHg)降低淤滞;
极高危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短程使用抗凝药物;
孕产妇遵医嘱。
李追提醒,科学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记住一句顺口溜:“一动腿,二喝水,要给小腿留空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