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国庆 vs 古代人的“国庆”,差了个“皇帝”
当你抱着手机刷着“国庆去哪玩”的攻略,啃着外卖里的卤味,纠结是去看天安门阅兵还是去海边赶海时,一千年前的北宋东京城,正在为一场“国庆”忙得热火朝天。东京的街头早就搭好了彩棚,红布上绣着“万岁”两个大字,卖糖稀的担子熬得滋滋响,桂花糕的香味飘出二里地,小孩举着纸糊的龙灯跑,差点撞翻了卖茶的老丈的摊子——这一天,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春节”,也就是宋朝的“国庆”。
古代的“国庆”,其实是“皇帝的大喜事”
现代人的国庆是固定的10月1日,纪念国家成立;古代的“国庆”却没个准日子,只要是能彰显皇权正统的事,都能算“国庆”。比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这一天咸阳城放了三天烟火,老百姓能免费喝到官府熬的粥,街头有耍剑的武士、吹竽的乐师,连监狱里的犯人都能得到一顿好饭;再比如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定陶称帝,这一天洛阳城的老百姓不用干活,官府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米、二两肉,街头有卖“五辛盘”的(用葱、蒜、韭做的凉菜),还有人表演“角抵戏”(类似现在的摔跤),比过年还热闹。古代的“国庆”,本质上是皇帝的“个人庆典”,目的是让老百姓知道“皇权天授”。
汉朝的“国庆”,得靠“祥瑞”撑场面
汉朝的皇帝特别喜欢“祥瑞”,只要出现祥瑞,就能定个“国庆”。比如汉武帝的时候,有人在雍城看到了麒麟,他赶紧去祭天,把这一年定为“元狩元年”,全国放假三天;又比如汉宣帝的时候,有人在神爵(一种神鸟)栖息的地方捡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天命汉兴”,汉宣帝赶紧把这一年定为“神爵元年”,全国老百姓能吃到官府发的红枣粥,街头有卖“桃符”的(后来的春联),据说能驱邪。汉朝的“国庆”,其实是皇帝用“祥瑞”告诉老百姓:“看,上天都支持我当皇帝。”
唐朝的“千秋节”,把皇帝生日变成“全国节日”
唐朝以前,“国庆”都是临时的;到了唐玄宗的时候,第一个把皇帝生日定为固定“国庆”。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这一天全国放假三天,大臣们要给皇帝送“千秋镜”(镜子背面刻着“千秋万岁”四个字),老百姓要挂彩灯、吃寿面。长安的街头搭起了舞台,表演“胡旋舞”(从西域传来的,转圈能转几十圈),还有“舞马”(训练过的马跟着音乐跳舞),老百姓能免费看表演,还能吃到皇帝赐的“寿面”——唐朝的“千秋节”,是古代“国庆”从“临时”到“固定”的转折点。
宋朝的“圣节”,比过年还热闹
宋朝的“国庆”更接地气。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圣节”:宋太祖的生日是二月十六,叫“长春节”;宋太宗的生日是十月初七,叫“寿宁节”;宋真宗的生日是十二月初二,叫“承天节”。圣节这一天,皇帝要在皇宫里举行宴会,邀请大臣和外国使臣,宴会上有“百戏”表演——耍杂技的、变魔术的、演杂剧的,连民间的艺人都能进宫表演。东京的夜市也特别繁华,卖“东坡肉”的摊子前排了长队,卖“宋嫂鱼羹”的担子飘着香味,还有人卖“烟花”(宋朝的烟花已经有“流星”“喷花”等品种),小孩举着烟花跑,大人笑着喊“小心点,别烧着衣服”。宋朝的“圣节”,已经有点“全民狂欢”的味道了。
明朝的“国庆”,讲究“礼仪”二字
明朝的“国庆”特别注重“礼仪”。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每年的冬至要到天坛祭天,这一天就是明朝的“国庆”。祭天的时候,皇帝要穿龙袍,戴冕冠,亲自宣读祭文,然后焚烧祭品——据说祭文要读得很慢,让上天能听到。祭天之后,要举行“大阅”(阅兵),士兵们穿着整齐的盔甲,拿着武器,排列成方阵,走过承天门(现在的天安门),老百姓能站在路边看,有的还喊“万岁”。明朝的“国庆”,其实是皇帝用“礼仪”告诉老百姓:“我是天选之子,你们要听话。”
清朝的“万寿节”,把“国庆”办成了“超级宴会”
清朝的“国庆”是“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比如康熙的生日是三月十八,定为“万寿节”;慈禧的生日是十月初十,定为“万寿圣节”。慈禧的六十大寿,虽然当时清朝面临列强侵略,国库空虚,但还是办得很隆重。颐和园就是为了她的寿辰修建的,里面建了“仁寿殿”“乐寿堂”“长廊”,连昆明湖都挖深了三尺。万寿节这一天,慈禧要在颐和园举行宴会,邀请大臣、外国使臣和皇亲国戚,宴会上有“满汉全席”——108道菜,比如“烤乳猪”“北京烤鸭”“鱼翅羹”,还有京剧表演(慈禧喜欢听《牡丹亭》,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给她演过戏)。清朝的“万寿节”,已经不是“国庆”了,而是“皇帝的个人演唱会”。
古代“国庆” vs 现代国庆,差的是“全民”二字
古代的“国庆”是“皇帝的节日”,目的是彰显皇权;现代的国庆是“国家的节日”,目的是纪念国家成立。古代的庆祝活动是“皇帝赐福”——老百姓能吃到一顿好饭、看一场表演;现代的庆祝活动是“全民参与”——我们能看阅兵式、去旅游、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庆”都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代表着“统一”和“繁荣”。就像宋朝的老百姓在“长春节”里笑着吃桂花糕,我们在10月1日里笑着看阅兵式,其实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参考书籍
《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旧唐书》(刘昫)、《新唐书》(欧阳修)、《宋史》(脱脱)、《明史》(张廷玉)、《清史稿》(赵尔巽)、《资治通鉴》(司马光)。
图片由AI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