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前,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这事儿在旅游和投资圈一下子就有了讨论度。毕竟大家对“瘦西湖船娘”都不陌生,摇着橹唱着戏的场景,不少去扬州玩的人都拍过照,现在这家靠船娘火起来的公司要上市,最实在的问题就是:这票到底值不值得跟?
说实话,瘦西湖的核心业务特别聚焦,就是做水上游览,范围没超出蜀冈—瘦西湖景区和古运河那片儿。现在手里有206艘游船,5条主要路线,正常运营的话,一个航次能拉3800多人,高峰期一天最多能接3万5千个游客。营收数据看着也挺亮眼,前几年从3000多万涨到1个多亿,不过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游船业务,尤其是“船娘”负责的摇橹船。本来想单纯说这业务多能赚钱,但后来发现,船娘能火不是没道理,2009年就搞了“大学生船娘”品牌,现在每个船娘都得会五项技能,摇船、讲景点、唱地方戏、说双语,甚至还得会心理疏导,1000块钱的包船服务,游客还就认这个。
“船娘”再香,也解不了地域依赖的困
不过再火的船娘,也绕不开一个硬问题:瘦西湖的收入全扎在扬州本地,蜀冈—瘦西湖景区2024年接待了700多万人,古运河区域高峰时一天才6000人,加起来一年也就720万左右的游客量,这规模明摆着有上限。更有意思的是,公司还有10家客户同时是供应商,又卖票给人家,又从人家那买餐饮、订票务,甚至租场地。虽然这部分收入占比不高,但毛利率却高得吓人,比其他客户高出一大截,这里面就有前五大客户之一的高邮旅游投资公司。
本来想靠轻资产输出打破这个局,比如帮高邮清水潭度假区做管理,合作三年下来,那边游客量涨了2倍多,收入也平均涨了64%,管理费还从300万涨到350万。但老实讲,高邮还是扬州的地盘,等于没走出本地圈。对比一下黄山旅游,人家虽然也靠本地景区,但至少还有20%收入来自外地,瘦西湖这种100%的本地依附,抗风险能力太差,万一扬州旅游遇上个淡季,或者来个极端天气,整个营收都得受影响。
为了突破这个天花板,瘦西湖也做了不少新尝试,比如搞“游船+”服务,加个餐饮、搞个研学,这部分收入前几年从490万涨到3800多万,增幅确实挺猛;2024年10月又推了“大运扬州”夜间演艺,坐着船看演出,结合了扬州的历史故事,到今年上半年,这部分收入就有1860万,占了水上业务的两成多。不过很显然,这些新业务还是没跳出扬州的圈子,而且受季节影响特别大,春天和五一、国庆这些假期人挤人,到了冬天就冷清不少,现金流跟着忽高忽低,这对要上市的公司来说,可不是个加分项。
上市想破局,多元业务还得再“出圈”
财务数据上也有波动,2023年毛利率一下子涨到59%,主要是因为前一年疫情基数低,游客报复性增长;2024年又因为演艺项目要投设备、请人,毛利率又落回54.4%。这种波动让投资者心里没底,毕竟买股票看的是长期稳定,不是一时的热闹。而且瘦西湖的底子是2006年成立的国有公司,2016年才转成股份公司,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现在要冲港股,董事长徐顺美虽然在旅游行业干了20多年,对水上游览也熟,但异地扩张的经验还是少。
公司倒是有扩张计划,想在江苏其他城市开新航线,还想跟大运河沿线的4A以上景区合作,参与项目招标。不过说实话,大运河沿线每个城市的文旅特色都不一样,比如苏州有评弹,杭州有西湖,瘦西湖要是带着“船娘”模式硬搬过去,不一定能适配。搞不清的是,现在有没有具体的合作意向,还是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如果只是画个饼,投资者怕是不会买账。
总的来说,瘦西湖靠“船娘”打出了差异化,营收增长也好看,这是它的优势;但地域依附、业务波动这些硬伤没解决,新业务也没真正“出圈”。这次上市要是能融到钱,真把异地扩张落地,比如在苏州或者无锡搞个成功的试点,那还有想象空间;要是还困在扬州,光靠现有业务撑上市后的增长,并非明智之举。毕竟投资者要看的是长远潜力,不是一时的景区热度,“船娘”再美,也撑不起一个没有增长天花板的上市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