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金蛇起舞,祥瑞腾跃。10月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肥东洋蛇灯”再度舞动包公故里,为中秋、国庆“双节”增添浓浓的喜庆气氛与文化韵味,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共赴一场视觉与文化交织的欢乐盛宴。
节日里的包公故里文化园景区处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氛围。巡游的队伍前方牌灯开道,锣鼓喧天;后方蛇珠引路,洋蛇狂舞。在灯员精准的操控下,“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八套经典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铺展,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蛇的多种形态,赢得现场游客阵阵掌声与喝彩。
“太精彩了,真不愧是国家级非遗,孩子兴奋得一直追着看。”特地带着孩子从六安远道而来的游客姚女士激动地说。
离开包公故里文化园景区,“洋蛇”欢畅地游入途居合肥包公源房车露营地,在青山绿水间舒展身姿尽情“撒欢”;沐浴着夜色,在飞鱼灯的引领下,光彩灵动的“洋蛇”开始逛浮槎山灯会,沿山路蜿蜒前行。它时而上下翻滚,时而激情狂舞,时而蜷缩静卧,灵动自如、气势恢宏。游客们追随“洋蛇”奔走欢腾,流光溢彩间把欢声笑语洒满整片山林。
“我们正联动多个景区,共同打造包公故里文化旅游圈,推进全域旅游。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擦亮景区文化名片,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节日文化需求。”肥东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次活动还汇聚了舞狮、秧歌、大头娃娃、旱船等民俗方阵。巡游队伍边走边演,形成一条长约100米的流动文化景观,让平日寂静的乡村焕发出生机勃勃。
“肥东洋蛇灯”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手工技艺、信仰及口头文学于一体,源于白蟒救人的传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是全国唯一以蛇形元素融入灯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被誉为“中华一绝”。每18年舞动一次,每舞一次蛇身增加一节,目前灯身已长达135米,实属难得一见的民俗奇观。此次活动舞动的是一条长约40米的“洋蛇”。
洋蛇灯制作工序繁复精细,包括绑、扎、凿、勾、翘、压、衬等多项技艺,环环相扣。其中最难的,是控制灯芯的“活火圈”,通过万向节与灯身相连的内外灯圈,无论如何旋转都能保持烛火始终朝上。活动当天还特别开设“洋蛇灯小传人”课堂,由灯员现场讲述传说故事、传授舞蛇技巧,并指导游客运用“活火圈”原理制作花灯,让非遗传承触手可及。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非遗贺双节,蛇舞包公源”为主题,由肥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合肥东部新城文旅传媒有限公司及包公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巡游时间从10月1日持续至10月3日。10月2日表演将于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文化生态园举行,10月3日转场至江淮侨乡·六家畈景区,10月2日至3日撮街还将呈现夜光飞鱼表演,不断延伸欢乐体验链,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接连不断的文化惊喜。
从古老传说到活态传承,从景区展演到乡村巡游,这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不仅点亮了节日的夜空,更激活了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正日益成为肥东文旅发展的新引擎。(彭红玲 记者 刘玉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