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暑气渐消,贵阳的大街小巷依旧游人如织,夜晚更是流光溢彩,好不热闹。
今年夏天,贵阳市平均气温为23.3℃,比去年同期低0.1℃。与之呼应,游客蜂拥而至,7月至8月,贵阳北站、东站和贵阳站三大火车站累计发送旅客1205.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暑期贵阳文旅订单消费额同比增长超50%。诚然,凉爽的气候是贵阳引客的金字招牌,然而是什么让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从暑气褪去依旧火爆的贵阳夜经济,我们可以找到其“留量”密码。
创新,“出圈”客自来
在短视频平台,贵阳贵厨酸汤牛肉正悄然走红网络,店铺抖音账号“贵厨笔记”坐拥粉丝近200万,单个视频点赞量最高可达数百万。
一家地方美食品牌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粉丝关注,秘诀只有两个字:创新!

点开“贵厨笔记”的爆款视频,没有和传统美食博主一样传递饮食文化,而是以店铺为拍摄场景,运用唯美的画面、暖心的台词叙述人生道理,直击粉丝心灵。
一个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不仅让“贵厨笔记”爆款频出,还吸引万千粉丝不远千里奔赴贵阳,品尝向往已久的酸汤牛肉。
而在贵阳,汤鲜味美的贵厨酸汤牛肉已然成为游客的“深夜食堂”,贵厨酸汤牛肉青云市集店更是外地游客必到打卡地之一。
2016年,贵厨酸汤牛肉联合创始人朱虎和合伙人在花果园开始创业时,没有想到他们会在10年间开设25家直营店,而且晚上用餐高峰期每家店都爆满,成为贵阳夜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厨师出身的朱虎分析:“贵厨酸汤牛肉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创新。”
在贵州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的俗语,其中,凯里酸汤具有千年历史,凯里酸汤鱼举世闻名。
10年前,当贵阳遍地都是酸汤鱼火锅时,曾在凯里学习酸汤鱼制作技艺的朱虎却敏锐地发现,酸汤搭配牛肉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决定和合伙人开一家酸汤牛肉火锅店,成为贵阳第一批酸汤牛肉火锅创业者。
此后,朱虎不断改进火锅店菜品,如今,贵厨酸汤牛肉可提供60多种菜品、12种贵州小吃,清爽的酸汤碰撞丰富的菜品加上地道的小吃,深受食客喜爱,生意愈发红火。
未来5年内,贵厨酸汤牛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50家门店,将贵州酸汤文化在全国推广。
贵厨酸汤牛肉的走红,凸显创新已是贵阳夜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贵阳创新打造的“逛吃逛吃、吃到深巷、烟熏火燎、一切皆可酸、日咖夜酒”5条夜食线路,拴住游客的胃,也留住游客的心。据介绍,目前夜间餐饮营收额已占贵阳市餐饮业的70%左右。
传承,“诗和远方”相得益彰
看一场路边音乐会,是很多游客贵阳旅游攻略中的重要一环。无门票,零距离,没有商业参与的贵阳路边音乐会在全国各类演出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1937年,音乐团体筑光音乐会开始在贵阳街头巷尾唱响抗日救亡歌曲,用音乐凝聚抗战力量。80多年后,来自不同行业贵阳草根歌手,他们有餐饮老板也有环卫工人,平凡的人们用歌声聚城市精神,助力文旅融合。

“与动辄在体育馆举办的演唱会相比,贵阳路边音乐会更接地气,不用抢票,还能边吃小吃边欣赏。”在贵阳,广东游客吴兰兰收获的是轻松惬意。
业内人士分析,贵阳路边音乐会爆火出圈的原因在于它的群众性和自发性,这与八十多年前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群众文化的传承,造就了贵阳这一现象级城市IP。
文化传承,成就了贵阳路边音乐会,也带火了贵阳夜经济。
按照“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贵阳市创新打造“一河一道两片”,促进老城区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全长213米的贵阳市曹状元街,因清朝光绪年间贵州第一位武状元曹维城曾在此生活而得名。2023年,经过精心改造的曹状元街焕新亮相,拥有状元雅集、武状元坊、状元阁、状元楼等文化景观,集状元文化、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一体,成为各地游客感受贵阳历史传统文化与市井风情的城市会客厅。
夜晚的曹状元街流光溢彩、古色古香,在这里既能感受状元文化的厚重,又能体验人间烟火的温情。
步入贵阳市太平路街区,“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的对联映入眼帘,再现了当年柔远门的繁华胜景。
传承贵阳历史文化,太平路街区通过“产业创新、场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以主理人品牌及首进品牌为引领,打造多元、复合、艺术、潮酷、时尚的多元化、体验式商业地标,成为特色鲜明的文旅消费集聚区,为贵阳夜经济增添新动能。
开拓,让流量变“留量”
在贵阳的夜间消费中,精品咖啡、精酿啤酒、精品餐饮备受青睐。随着本土品牌成功拓展省外市场,贵阳文旅也实现“从带走一杯咖啡和奶茶,到为了一杯咖啡和奶茶来贵阳”的巨大转变。
本土茶饮品牌去茶山的市场拓展之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年以来,随着入筑避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贵阳茶饮品牌去茶山也在省外刮起一阵黔式“茶饮风”,成为消费者“新宠”。
以平均一个月开店一家以上的速度,2024年以来,去茶山在省外开店20多家,推动铜仁抹茶、刺梨茉莉花茶等贵州特色茶饮风靡全国。
2000年,去茶山联合创始人刘声健在上海喝到人生中第一杯奶茶,便被这种奶香浓郁的新式茶饮所吸引。
“当时贵州奶茶市场还是空白,我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回到贵阳,刘声健开了贵州省第一家奶茶店,也就是去茶山的前身——新鲜好味道。
2014年,刘声健的奶茶店发展至10余家,彼时省内的奶茶市场与他创业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外地品牌大量涌入,传统奶茶同质化严重,转型刻不容缓。
继抓住贵州奶茶市场空白的第一个风口后,眼光敏锐的刘声健又看到第二个风口,那就是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加快构建,让贵州优质农产品“泉涌”。
“贵州产的茶叶、刺梨、香禾糯和牛奶等,都是制作奶茶的上好材料。”当年,刘声健将自己的奶茶品牌更名为更接地气的“去茶山”,一改过去“引进来”的运营模式,立足贵州特色,重构产品体系,陆续开发了抹茶系列、刺梨系列、糯米系列等茶饮及延伸产品。

2023年,贵州避暑旅游热度不减,贵阳路边音乐会、贵州“村超”等旅游名片横空出世,吸引大量游客入黔,喝腻了传统奶茶的游客对去茶山一见倾心。
“起初有的游客会在离开贵州时带走几杯。”刘声健笑着说:“后来他们不满足于带走奶茶,而是要把店带走,问我们是否能将店开到他们家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23年从深圳出发,去茶山在省外共开店35家,占全部58家门店的60%,以茶饮为载体,源源不断将贵州特产销往省外。
当风口来临,贵州起飞的本土品牌又岂止一个去茶山。
乘着贵州文旅的浩荡东风,丝恋丝娃娃、贵厨酸汤牛肉、乔治队长咖啡等多个贵阳知名本土餐饮品牌均已在省外布局,并吸引无数粉丝赴筑旅游,让贵阳夜经济灯火更亮、活力更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