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0月1日讯(通讯员 赵翊彤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国庆中秋同庆,八天长假伊始,南京的文化旅游市场迎来一股浓郁的“红楼”风潮。10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南京“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项目现场,实地体验了“月满华诞,梦回红楼”双节特别活动。还未走进场内,就看见众多游客身着汉服在入口处排队等候,衣袂飘飘,仿佛瞬间穿越回金陵盛世。当天连演3场,场场预约爆满,众多游客沉浸式感受这场国风盛宴。
“这里就是林黛玉走过的地方吗?”刚走进剧场,来自南京软件谷小学的9岁学生吴文斓就被眼前缓缓展开的画面吸引住了。黛玉葬花的身影若隐若现,花瓣如雨飘落。吴文斓看得入神,连呼吸都放轻了。妈妈在一旁轻声告诉记者:“知道她喜欢《红楼梦》,特意带她来感受。以前她只能从书里了解片段,今天这场演出,让她真正走进了这个诗意的世界。”
恰逢中秋佳节,展演内容特别增设中秋主题环节。开场环节中,说书人讲解中秋习俗、并邀请现场观众参与猜灯谜、飞花令等传统互动游戏,众多观众登台吟诵诗句。当一位游客说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正式演出剧情中,新增“贾府众人拜月赏菊”等剧情,演员们身着华服,在精心布置的月夜场景中缓步而行,再现《红楼梦》中描绘的拜月、赏菊、吟诗、持螯赏桂等中秋雅集场景,还原书中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中秋意境。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整个场馆被打造成一个真实的红楼世界,从廊腰缦回的建筑布局,到随处可见的红楼主题装饰,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仿佛置身大观园中。演员们翩然穿行于廊道之间,与游客擦肩而过,或是一个回眸,或是一句耳畔低语,让观众不再是看客,而是不自觉地成了“梦”中之人。
当演员们水袖一扬,翩然舞过时,吴文斓的小手不自觉攥紧了衣角,整个身子微微前倾,仿佛想置身其中。“太美了!”她喃喃自语,眼睛像被磁石吸住,一刻也不曾离开舞台。平时就喜欢林黛玉的她,是第一次观看这样的演出,她转过头,兴奋地对记者说:“开学后,我一定要告诉同学们,林黛玉真的‘活’过来了!”
记者注意到,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大梦红楼》还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汉服租赁、精致妆发造型及配饰搭配服务,不少游客身着汉服沉浸式体验红楼故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由资深造型团队依据《红楼梦》中经典人物特征进行个性化定制,如黛玉的“笼烟眉”、宝钗的“珠花鬓”、宝玉的“杏色长衫”等,力求在细节上高度还原红楼人物风貌,帮助观众一键“穿越”。
为实现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的有机结合,《大梦红楼》启动“一杯邮咖,大梦红楼”邮局咖啡联名活动,不少观众手持特制红楼主题咖啡拍照打卡。据项目方介绍,自2024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大梦红楼》迅速成为南京文旅市场的现象级项目,先后入选“2025年江苏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2024沉浸式演艺项目优秀案例”,至今累计演出已超315场,接待观众突破2.6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60%。
“‘大梦红楼’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文化与公众共同生长、相互滋养的共创平台,拉近了项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项目方称,作为2025年江苏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这一以《红楼梦》为主题打造的原创文旅IP,在过去一年中,内容已迭代更新达9次,这些更新大多源于观众的实时反馈与宝贵建议,为创作团队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据悉,下一步,《大梦红楼》将持续强化IP价值、拓展业态矩阵、提升品牌影响,使项目成为南京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校对 胡妍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