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调侃:“在西安修地铁,最忙的不是施工队,而是考古队。”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地下埋藏着周秦汉唐的辉煌记忆。
午间,西安地铁钟楼站换乘通道内,一处古井遗址前围满了参观的乘客。大家举着手机,争相拍照。镜头里,青砖围挡的“钟楼·拾光【古井】”展与上方现代照明灯交相辉映。
“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口古井,大的始建于元代,小的为清代遗存。”西安地铁钟楼站值班站长乔佳奇一边引导乘客有序参观,一边耐心讲解。
玻璃展柜内,古井原貌清晰可见,一旁的展板简介了遗址历史。这种将文物就地保护展示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例。“通过对古井遗址实物的还原保护,在展现西安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加强和促进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乔佳奇说。
如今,这样的“历史邂逅”在西安已成常态——随着地铁线路网络持续扩展,236座车站串联起的不仅是城市交通网,更是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在地铁青龙寺站,一面文物展示墙同样吸引着众多目光。从汉唐瓦当到明清瓷片,数十件标本整齐陈列,最显眼的唐代“白陶舞马”昂首挺立,波浪状马鬃与高抬的右前蹄,生动再现了《明皇杂录》中“舞马贺寿”的盛唐景象。“想了解文物故事,扫描展品下方的二维码就能听详细介绍,也可以关注‘西安地铁’微信公众号的‘地铁文化’版块。”工作人员高晨介绍道。
钟楼站,“大秦腔”主题浮雕作品以深厚的非遗底蕴,成为连接古今艺术的桥梁;大差市站,“丝路遗韵”主题文化墙,通过唐代三彩马、三彩骆驼的造型艺术,突出了丝路繁荣的盛况;4号线车厢内,“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等与西安相关的古诗词则被印在手拉环上,乘客握住拉手的瞬间,便与千年诗意撞个满怀;50余座车站内设置的“西安地铁+西安故事”语音广播,成为市民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和出行接驳的“随身百科书”。
“每个车站都有展现西安历史的独特景致,这很有韵味,也为穿梭于地铁网络中的旅程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地铁钟楼站,来自摩洛哥的长安大学留学生哈迪利对着站厅标识兴奋拍照,“西安的历史很吸引我,因为它是古都,是一座很棒的城市。”
将历史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进百姓心里,在西安,城市“地下交通网”正逐步成为“文化探索线”。
作者:张丹华 王兆 高矾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