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阅兵
金秋十月,又到一年国庆节。如今我们一提到这个节日,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种虽不常有,但每次都让人热血沸腾,那便是天安门广场上气势恢宏、铁流滚滚的盛大阅兵式;另一种,则是各大旅游景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黄金周”出行盛况。但你是否想过,这两种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庆祝方式,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国庆节的“打开方式”经历了数次意义深远的重大演变。它就如同一面神奇的多棱镜,从每一个不同的侧面,都折射出我们国家发展的独特轨迹和国民集体心态的微妙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启动时间的机器,回到过去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看一看国庆节是如何从一个政治意涵浓厚的集会,一步步演变成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紧密相连的全民假日。
一、最初的十年:阅兵,新生中国的力量宣言
让我们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49年的那个秋天。在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上,阅兵仪式无疑是整场庆典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华彩乐章。当刚刚从战火中走来的人民军队,以威武雄壮的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时,那隆隆的炮声和矫健的步伐,既是在向四万万同胞庄严地宣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保卫这个新生的政权;也是在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告,那个备受欺凌、积贫积弱的旧时代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国庆阅兵
在建国之后的头一个十年里,这种以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为核心内容的广场庆典模式,被迅速地固定下来,并且是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庆节的政治意涵是第一位的。它不仅是一堂最为生动、最为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次对国家新生力量的集中检阅,也是一场凝聚全体国民向心力的盛大仪式。每逢十月一日,全国人民的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通过广播里传来的激昂解说和报纸上的大幅图片,真切地感受着这个新生共和国那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脉动。游行队伍中,工人们抬着工厂的生产模型,农民们高举着丰收的麦穗,孩子们挥舞着五彩的花束,所有的一切都象征着希望、建设与未来。
国庆大游行
到了1960年,考虑到国家实际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调整了国庆方针,确立了“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基本方针。这一制度的设立,使得国庆庆典的规模和节奏变得更加张弛有度,也更符合国家财政和行政的实际情况。然而,随着1959年声势浩大的国庆十周年大阅兵落下帷幕,由于国家随后进入了经济相对困难的时期,以及后来复杂的内外政治环境变化,建国前十年一年一度的广场阅兵传统,便悄然按下了暂停键。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停,就是整整二十五年。
二、平淡的岁月:从广场狂欢到公园里的联欢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国庆节的庆祝形式发生了悄然但显著的改变。曾经那种万众瞩目、气势磅礴的广场阅兵仪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规模更小、形式更分散、气氛更轻松的庆祝方式。每逢国庆佳节,全国各大城市的主要公园和广场都会被彩旗和鲜花装点一新,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游园联欢活动。
那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没有了威武雄壮的军队方阵和组织有序的游行队伍,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万普通市民的自发参与。人们不再是庆典的旁观者,而成为了节日的主角。大家三五成群,扶老携幼,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公园。在那里,人们可以欣赏一场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带来的精彩演出,听一段韵味十足的地方戏曲,或者干脆就是全家人在湖边找一块草地坐下来,分享着带来的简单食物,享受着难得的闲暇与亲情。
1975年天坛国庆游园活动
与之前那种庄严肃穆、宏大叙事的广场仪式相比,游园会的气氛无疑是轻松、愉悦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庆祝活动的主角,也从一个个整齐划一、作为整体符号出现的“集体”,变成了千千万万个面目清晰、情感丰富的“个体”与“家庭”。虽然节日的政治纪念色彩依然是底色,但大众化、娱乐化和休闲化的属性开始日益凸显。这种看似“平淡朴素”的庆祝方式,恰恰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社会经济状况和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最真实写照。它标志着国庆节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政治符号,悄然向一个兼具政治纪念和大众娱乐双重属性的节日进行过渡。
三、大阅兵的回归与“黄金周”的诞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空前的高涨。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下,那个曾经让无数国人热血沸腾的宏大庆典场面,再次以一种更加震撼、更加自信的姿态,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庆典上,一场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盛大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阅兵,不仅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像一个无比强烈的时代信号,宣告着中国已经彻底走出了过去的阴霾,正在以一个自信、开放、稳健的崭新姿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984国庆阅兵
然而,对于更大多数的普通中国人而言,国庆节在本世纪之交发生的另一次重大变革,或许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来得更为直接和深远。那是在1999年,在新中国即将迎来五十华诞的前夕,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一个全新的长假制度——“国庆七天乐”,也就是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黄金周”——应运而生。
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制度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国庆节的节俗内涵,将这个节日从一个长期以来以集体性、政治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庆,转变为一个以个人性、消费性活动为绝对主导的超长假期。从此,“旅游”、“购物”、“探亲”、“娱乐”成为了国庆节全新的主题词。人们庆祝国家生日的方式,也从过去那种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城市中心广场,仰望着主席台上的庄严仪式,变成了更加个性化地奔赴自己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这背后,是中国社会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是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更是个人意识、享乐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全面觉醒。
黄金周爆满的火车站
文史君说
从建国初期每年一次的广场阅兵,到六七十年代全民参与的公园联欢,再到改革开放后“逢十”大庆的制度化和“黄金周”长假的全面普及化,国庆庆典形式的每一次重要变迁,都与我们国家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就像一部无声的影像集,生动地记录了共和国七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也深刻地见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活轨迹的巨大变化。这,或许才是国庆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最真切、最厚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陆杨:《67个春秋——国庆节那些难忘的故事》,《晚晴》2016年第10期。
王霞:《试析国庆节庆祝方式演变的政治意义》,《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孟英莲:《国庆节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1949——1966》,《文教资料》2007年第31期。
卜拙:《国庆节“五年小庆”盘点》,《共产党员》2014年第20期。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