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春城,天高云淡。
回纹雕栏,玻璃彩饰,弧形穹顶……
近日,一辆复古韵味十足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红旗街头,最终停靠在长春中泰海洋世界院内,车身上“氢春号”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辆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正以零排放、零压力、零距离的优雅姿态,串联起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氢春号”并非普通的轨道列车。
“这是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总体研发部副部长郑恒亮语气中带着自豪,“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应用的里程碑。”
与传统有轨电车不同,“氢春号”彻底摆脱了接触网和变电所的束缚。郑恒亮进一步解释:“氢能列车的优势显而易见。建设周期短、成本低,最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的零碳排放。”列车以氢为燃料,化学反应后唯一的产物是水,完美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
在技术层面,“氢春号”解决了电池技术在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的行业难题,非常适合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同时,列车支持1至6节的灵活编组,既能单列运行,也为未来的虚拟连挂技术留下了空间。
为何是吉林?为何是长春?
这是吉林氢能产业的厚积薄发。
吉林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为绿氢制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吉林已形成从制氢、储氢到用氢的完整产业链,为氢能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实际上,中车长客早已布局氢能赛道。氢能市域列车,氢能有轨电车、氢能单轨列车,一系列氢能产品的研制,展现了企业在动力形式多元化和能源供应零碳化上的决心。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碱性电解槽测试、氢动力系统测试和轨道交通加氢站建设,构建氢能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测试验证体系。”郑恒亮透露,企业正在申报省级氢能实验室和国家氢能系统试点,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全面提升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影响力。
当文化记忆遇见氢能科技,老电车焕发出新生机。
“氢春号”示范段从红旗街欧亚商都到海洋公园,全长777米,串联起这有山、红旗街欧亚商都、桂林路等城市地标。
这条已运营80多年的线路,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的文化记忆和童年回忆,“氢春号”沿着54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运行,串联起城市的记忆。
长春公交集团电车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王彦春感慨道:“54路有轨电车不但是城市百姓的交通工具,也承载着文化记忆。氢能源的注入,让百姓和游客能够熟悉新能源、亲近新能源。”
红旗街、《人世间》打卡地、电车公司张扬工作室……这些散布在轨道沿线的文化地标,因“氢春号”的串联而形成了一条文旅新线路。老式有轨电车是历史的记忆,氢能源列车则是新鲜血液,这种新老对比,恰恰体现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
从交通工具到城市风景,“氢春号”也成为文旅融合的新IP。
“氢春号”自5月试运行以来,已迅速成为城市新晋打卡点。
“现在属于免费参观打卡阶段,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时上车体验。”王彦春表示,试运行期间的客流量远超预期,许多市民专程前来体验氢能源列车的神秘魅力。
列车设计融合了历史建筑元素与复古美学风格——回纹雕栏、玻璃彩饰、弧形穹顶,这些细节处处体现着长春的城市文化底蕴。而内置的氢动力系统,则赋予了这台列车绿色环保的现代内核。
“文旅加公交,助推打造文旅IP。”
王彦春认为,“氢春号”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轨道客车的科技产品与长春老的文化符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旅创新,体现了长春独特的气质。
“氢春号”的示范段运行,仅仅是个开始。
吉林正在积极探索氢能技术在既有闲置铁路上的优化升级应用,实现氢能产业链与应用场景的完美融合。
对于长春而言,“氢春号”的意义远超出一辆列车本身。它象征着这座老工业城市在新能源时代的华丽转身。
既尊重历史记忆,又拥抱技术创新。既保留文化底蕴,又追求绿色发展。
一缕氢风入春城,满目生机映未来。
“氢春号”载着春城的浪漫与希望,正缓缓驶向更美好的明天,为长春文旅再添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也为中国氢能轨道交通描绘出一个生动的“长春样本”。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摄影 罗浩
摄制 赵少浦 罗浩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刘星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