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蒙自南湖公园已焕发生机。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的古朴身影。书店刚开门,便有读者静坐窗边,在书卷与湖景间沉醉;不远处,游玩的游客和晨练的市民相映成趣,欢声笑语在湖畔回荡。红河州蒙自市,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图景,细细描绘在滇南大地上。
蒙自南湖公园
蒙自,素有“过桥米线故乡”的美誉。这里不仅沉淀着“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的深厚文脉,而且珍藏着西南联大旧址、碧色寨车站等红色记忆。近年来,蒙自市紧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核心,深挖多元文化资源,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市文旅工作全过程,让各民族在空间共享、文化共鸣、经济共荣、社会共治、心理相融中,不断拉紧民族团结的纽带。
资源整合搭平台
文旅经济搭起各民族“连心桥”
蒙自市地理区位优越,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多元,是串联各民族情感的天然纽带。该市拥有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项各级非遗项目,23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扎根于此,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丙级旅游民宿2家、非星级宾馆酒店435家,客房数1.66万间、床位数2.89万张;蒙自过桥米线品牌授权店60家;有旅行社总社15家,旅行社分社3家和旅行社服务网点70个;旅游汽车服务公司2家,旅游客运车辆60辆。累计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涉旅企业20家,特色小微涉旅企业40家,新业态企业8家。2025年1月至7月,蒙自累计接待游客1113.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11.51亿元,同比增长14.09%——数据的背后,是文旅资源平台正成为各民族打破地域界限、有效连接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游客与居民的“公共客厅”。
蒙自官房大酒店 来源:“今日蒙自”微信公众号
在蒙自,文旅不仅是产业,还是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重要载体。为让更多人感受到蒙自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魅力,该市开通“蒙自文旅”小红书、B站账号,构建“蒙自文旅”宣传矩阵,推出景点、美食、活动推介及创意视频。自开通以来,在云南文旅抖音官方号传播力县(市、区)排行榜长期排名前五位,浏览量超千万人次;蒙自词条相关话题浏览量、讨论量抖音约33亿次、小红书约1.3亿次浏览,约72万条讨论。截至8月15日,“蒙自文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发布推文130篇、短视频60条,全网浏览量超100万人次。这些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不仅让蒙自声名远扬,而且吸引着各族游客前来,在南湖边共赏美景,在过桥米线店同品美食,在文化场馆里共悟历史。
遗产活化传承文脉
文物场馆成各民族“共情地”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各民族的共同记忆“传”下去。在蒙自,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正成为促进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载体。位于文澜街道桂林街35号的王家宅院,是建于1935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迁蒙时,冯友兰、罗庸等教授曾在此居住。2021年,蒙自市将这座老宅改造为茶文化传播中心与图书馆分馆,既守住了文物的“形”,更延续了文化的“魂”。
走进王家宅院,青砖灰瓦间飘着醇厚的茶香,市民与游客或围坐品茶、翻阅书籍,或是参加茶艺培训、诗会。自开放以来,时常开展花艺、琴艺等文化活动,举办国庆节、世界读书日等主题活动,惠及各族群众上万人次。宅院内陈列的西南联大教授史料,更让各族访客在休闲中重温“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凝聚情感认同。
“保护文物不是把它锁起来,而是让它成为各民族交流的纽带。”蒙自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王家宅院已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汉族老人带着彝族孩子读联大故事,哈尼族游客与汉族店主交流茶艺,文物活化的过程,正是各民族情感升温的过程。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同样成为“文化地标”的,还有西南联大先锋书店。该书店设计融合中式回廊与西式钟楼,象征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店内收藏数千册联大相关书籍,设联大主题图书区、儿童活动区等空间,自开业以来,日均接待各族游客千余人次。在这里,各地游客与市民共读联大校史、参与南湖诗会、分享特色手作……书店不再是单纯的阅读空间,更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会客厅”。
活动赋能聚人心
文旅节会成“三交”“欢乐颂”
蒙自市注重以活动聚人气、以文化促认同。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以及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村晚”等惠民演出活动。“每次过节,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比自家办喜事还热闹!”蒙自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文旅活动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各族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在互动中增进民族情谊。
2025年1月至8月,蒙自市已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惠民演出4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近10万人次;夜间文化演出117场,吸引7.72万人次参与。蒙自金榜礼活动中,各族学子共同诵读经典,分享成长故事——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民族团结课”,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扎根人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来源:“文澜之声”微信公众号
项目带动共发展
旅居经济拓宽各族群众“致富路”
“以前守着自家田地过日子,现在搞旅居民宿,每月能多挣几千块,还认识了不少外地朋友!”蒙自市草坝镇前进村村民普大哥的话,是蒙自以旅居经济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的缩影。
在旅居产业推进方面,蒙自市坚持高位统筹,通过“三个一”引领旅居产业可持续发展,成立“旅居蒙自建设三年行动”工作专班,按照“打造一个旅居品牌目标、发展三大旅居业态、做好两大保障工作”的“132”工作思路,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招引培育重大文旅项目,谋划文旅重点项目20个,预计投资17.96亿元,引进落地文旅重点项目5个,推出精品线路10条。同时,坚持高效推进,通过“三项措施”赋能旅居产业融合发展,优先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半小时高效就医圈”“15分钟旅居生活圈”,建立旅居房源库534套;持续提升城乡颜值,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工程,推进相关排水防涝项目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乡村旅居试点,在观澜街道马街哨村进行乡村旅居试点建设。此外,坚持分类施策,通过“四个着力”推动旅居多元化发展,着力发展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医康养旅居,打造特色美食,推动蒙自过桥米线产业朝着100亿级产业布局努力。
碧色寨火车站 来源:“红河文旅”微信公众号
在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一位身着学生装的女士正在铁轨旁的碧色寨站牌下拍照。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笑容从容而温暖。“现在退休了,闲来无事就想到处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再用镜头记录下来。”61岁的鲁玉凤笑着说。从曲靖到弥勒,从个旧到蒙自……每到一处,鲁玉凤会租一间房子,自己买菜做饭,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对她而言,旅居不是漂泊,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鲁玉凤将旅居生活的点滴分享在视频号和朋友圈里,清晨的菜市场、博物馆里的展览、热闹的民俗活动、一碗热腾腾的蒙自过桥米线……记录着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美好。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旅居”,如今,越来越多像鲁玉凤一样的人来到蒙自,不再是匆匆“打卡”,而是选择旅居下来享受生活。
如今,蒙自市前进村的“旅居+创业”项目,游客与村民合作经营民宿;大树寨的兴旺“夜”,带动各商户摆摊经营,夜间集市成为融合各地美食、手作、和民族特色的“热闹市集”。
2025年,蒙自市计划推动旅居人数增长10%以上,让旅居经济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致富路”——游客留下来体验当地文化,村民富起来改善生活,在发展共荣中,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强烈。
宣传推广传心声
多元传播成各民族“同心语”
“蒙自的故事,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故事,要让更多人听见!”基于这一理念,蒙自市构建多维度文旅宣传矩阵,让民族团结的声音传得更远。线上,“蒙自文旅”官方账号在抖音、小红书推送各族群众的文旅生活:“蒙自小静姐”带网友探访当地群众生活,“老段的下午茶”分享蒙自本土文化,“蒙自鱼爷”记录过桥米线里的民族融合故事;线下,蒙自依托西南联大品牌举办推介会,邀请各族群众来蒙自追寻红色记忆,让“游蒙自 梦自由”的主题与民族团结的理念一同传播。
蒙自过桥米线 来源:“今日蒙自”微信公众号
“来蒙自前,我只知道过桥米线;来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种文化,都藏着各民族交融的温暖。”来自北京的游客张雅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蒙自的文旅宣传,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与活力,蒙自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
从王家宅院的茶香书韵
到先锋书店的文化共鸣
从非遗展演的欢声笑语
到旅居经济的共富图景
蒙自市以文旅融合为纽带
让各民族在交往中相知
在交流中相亲
在交融中相惜
生动诠释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
深刻内涵
来源:云南发布
编辑:曾艳梅(实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