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唐福升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米仓山深处,溪涧潺潺映日光,云海在林梢间舒卷。旺苍东河两岸如铺展的生态画卷,碧波轻漾惊起鹭影,岸畔民居掩映在藤蔓之间;城中亦藏诗意——旺苍河畔,夕阳映照苇荡,鸟翼点水成涟漪,自然与人文在此和谐共鸣……
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四川旺苍邀您走进这幅山水人文共融的画卷,沉浸式感受大美旺苍的独特魅力。
在旺苍,生态旅游不是简单的风景游览,而是一场“山水与人文共舞”的深情相约。依托米仓山生态屏障与东河流域的天然禀赋,旺苍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让绿水青山在双节期间迎来八方客,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
图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峡谷奇观引客来
雄奇的峰石、茂密的森林……走进旺苍米仓山大峡谷,犹如闯入自然的调色盘。满目苍翠欲滴,崖壁古树虬枝间漏下天光,照亮垂挂的藤蔓。深入谷中,草木清香沁人心脾,两侧山崖渐拢,头顶唯余一线天光,云朵仿佛被山峦轻托慢移。时而可见飞瀑自崖巅跌落,未及入潭已随风散作轻雾,缀湿绿叶。
“水石相激,清浅处可见卵石铺底,绿苔如玉,阳光洒落潭中,水面似翡翠透亮,鱼影倏来忽往,美得令人流连忘返。”一位成都游客赞叹道。
据旺苍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唐坤介绍,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3400公顷,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超90%,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拥有大量珍稀动植物物种,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康养胜地”。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旺苍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保护提升、价值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走出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目前,该生态旅游区年均接待游客量稳步增长,带动周边超千人就近就业,旅游收入对县域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全县新发展农家乐、民宿及生态商铺数百家,户年均收入大幅增加。
图为七里峡风光
绿色蝶变激活旅游新景
如果说旺苍南部的山水宛如一幅清秀的工笔画,那么北部区域的生态变迁,则更像一幅挥毫泼墨的写意长卷,如今却被层层新绿点染,焕发出坚韧而蓬勃的生机。
近年来,旺苍县依托生态治理与修复,将北部部分乡镇从生态脆弱区打造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的区域,通过“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的系统治理,实现了从“沙土飞扬”到“绿意盎然”的蜕变。坡耕地变身高标准农田,荒山荒坡建成经济林果带。
在这一转变中,生态旅游成为关键抓手。该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森林体验基地和生态旅游线路,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绿色与旅游共赢的新路径。”
如今,该县正逐步发展为生态旅游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领略梯田叠翠、松涛起伏的生态美景,还可体验山地越野、生态研学、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一片片林地成为天然户外课堂,一条条生态线路串起田园乡愁和绿色生机。旺苍通过推进“生态+旅游”融合,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原本生态脆弱的土地,也成为游客向往的绿色旅游目的地,书写出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实践新篇章。
图为端公潭瀑布
生态体系绘新卷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旺苍生态旅游持续拓展深化。多个自然保护地、生态景区、口袋公园和特色线路相继建成——旺苍依托丰富的生态本底,持续优化旅游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创新生态产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旺苍已初步构建以自然保护区、生态景区和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系,将生态旅游发展纳入县林业和草原“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系统推进米仓山、东河等重点区域生态旅游发展。
同时,全县着力挖掘特色资源,通过举办“采茶节”“杜鹃花节”“红叶季”等主题活动,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四季生态旅游品牌。
这就是旺苍的生态旅游——它让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在山水之间、人文故事与生态守护的细节中,读懂绿色发展的诗意。在这里,每一抹绿意都饱含生长力量,每一泓清水都照见守护初心,米仓山的林涛、北部的绿野、东河的清波,都在共同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旺苍实践。(旺苍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