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新疆,街上的外地车牌能从早排到晚,大巴扎里的南腔北调比烤包子的香气还浓——3亿人次的游客潮涌来,我们这些本地人心里既热乎又踏实:热乎的是家乡终于被更多人看见,踏实的是咱得把“服务”这门功课做扎实,不能让远道而来的朋友带着遗憾走。其实游客要的不多,无非是不被宰、不被坑,能在温差里穿暖,能在陌生地儿感受到真心。今天就说说,咱新疆人该怎么下硬功夫,把“宾至如归”揉进每一个服务细节里。
价格要“实”:不赚“一次性”的钱,要攒“回头客”的情
咱新疆人最讲究“实在”,游客来消费,最怕的就是“看人下菜碟”。去年夏天,我在喀什古城见过这样一幕:外地游客问卖石榴汁的阿卜杜大叔“多少钱一杯”,大叔指了指摊前的价牌——“鲜榨石榴汁10元/杯,买二送一”,还补充了句“前面巷子里有卖馕的,5块钱一个管饱,别买贵了”。后来跟大叔聊,他说“游客来一次不容易,咱不能趁火涨价,赚那点黑心钱,丢的是新疆人的脸”。
要让游客放心,“明码标价”是底线,更要靠咱本地人互相监督。现在很多景区周边的商户都自发建了“诚信联盟”:烤包子摊不敢把3元的包子涨到5元,民宿老板不会临时取消订单涨房价,连卖水果的小摊都备着公平秤,游客说“要多少”就给多少,绝不“缺斤短两”。前阵子有个内地游客在网上说,他在伊犁买葡萄,老板不仅多给了半串,还帮他把葡萄洗干净装袋,说“路上吃着方便”。这种实在,比任何宣传都管用——游客下次再来,想起的不只是葡萄甜,还有新疆人的真诚。
咱得想明白:游客不是“一次性生意”,今天你给人留个好印象,明天他可能带着家人朋友再来,还会在网上帮咱新疆“种草”。反之,要是宰了一次客,坏的是整个新疆旅游的名声。所以价格上的“硬功夫”,就是守住“不欺客、不宰客”的本分,让游客花的每一分钱,都觉得“值”。
服务要“细”:把游客的“没想到”变成“很贴心”
新疆大,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飞两个小时,从独库公路到喀纳斯要开一天车,游客路上难免有“不方便”。这时候,咱多花一点心思,就能让游客暖到心里。
我认识一位开民宿的汉族大姐,叫王芳,她的民宿在伊犁那拉提草原附近。去年夏天,有个广东游客带着老人来,老人晕车,刚到民宿就吐了。王大姐赶紧拿出自己备的晕车药,还煮了小米粥,第二天早上又特意提前半小时把早餐做好,说“老人吃了舒服,不耽误赶路”。她的民宿里,还放着很多“免费取用”的东西:充电器、防晒霜、墨镜、雨伞,甚至还有儿童玩具——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游客用的时候会觉得“太贴心了”。王大姐说:“游客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咱得把他们当亲戚待,他们没想到的,咱提前想到。”
还有景区里的服务,也得“细”。比如赛里木湖景区,冬天冷,工作人员会在休息区煮奶茶,免费给游客喝;夏天晒,就在观景台搭遮阳棚,放着解暑的酸梅汤。有次我在喀纳斯景区看到,一位维吾尔族工作人员帮游客扛行李,游客要给钱,他摆手说“不用不用,你们来玩,开心就好”。还有餐厅里,不管是汉族老板还是维吾尔族老板,都会主动问“要不要加面”“能不能吃辣”,遇到不吃羊肉的游客,还会推荐别的菜——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游客觉得“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咱新疆人热情,这种热情不是“表面客气”,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帮游客拍张照、给游客指个路、提醒游客“晚上冷,多穿件衣服”,甚至只是一句“欢迎来新疆”,都能让游客感受到温暖。服务上的“硬功夫”,就是把“小事”做细,让游客在陌生的地方,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导游要“专”:不只会带路,更会当“贴心人”
很多游客来新疆,会找导游——导游是游客认识新疆的“第一扇窗”,不仅要会讲风景,更要会照顾人、懂新疆。
我有个朋友叫阿布,是哈萨克族导游,他带团有个“习惯”:每次出发前,都会给游客发一张“穿衣指南”,上面写着“今天去独库公路,早上10度穿外套,中午25度穿短袖,晚上可能下雨,记得带伞”。有次他带团去帕米尔高原,有个游客出现高反,头晕恶心,阿布赶紧拿出自己备的氧气瓶,还把自己的厚外套给游客披上,一路慢慢开车,直到游客缓解。他带团的时候,不只会讲“这是雪山,那是草原”,还会讲背后的故事:比如独库公路是怎么修的,哈萨克族牧民怎么过游牧生活,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是什么——游客听着故事,才会真正懂新疆的美。
好的导游,还得是“问题解决者”。比如游客的相机没电了,导游能帮忙找充电的地方;游客想买特产,导游会推荐正规的商店,告诉游客“别买贵了”;遇到车坏在半路,导游能快速联系救援,不让游客着急。有次阿布带团,车在独库公路上爆胎了,他一边联系救援,一边给游客讲独库公路的历史,还让大家下车拍拍照,说“难得有机会在这儿停留,别浪费了风景”——游客不仅没抱怨,反而觉得“这段小插曲也很有意思”。
导游的“硬功夫”,不是背多少景点介绍,而是有“责任心”:把游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游客的需求放在心上,让游客跟着你玩,既“放心”又“开心”。
气候要“防”:把“十里不同天”的麻烦,变成“暖心小惊喜”
新疆的气候,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很多游客不适应,容易感冒、晒伤。咱得帮游客“应对”这种气候,把“麻烦”变成“贴心”。
比如住宿方面,民宿和酒店可以准备不同厚度的被子,晚上冷了就给游客加被子,早上热了就换薄被子。有次我在阿勒泰的民宿住,老板晚上特意来敲门,问“被子够不够厚,要不要加个毛毯”——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让人觉得很暖。还有景区里,夏天要提醒游客“涂防晒霜、戴帽子”,冬天要提醒“穿防滑鞋、戴手套”,甚至可以在游客中心放着免费的护手霜、润唇膏,因为新疆干燥,游客容易嘴唇裂、手脱皮。
还有路上的服务,比如长途大巴上,司机可以备着热水,冬天备着暖宝宝,夏天备着藿香正气水。有次我坐大巴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司机师傅每两个小时就停一次车,说“大家下来活动活动,喝点热水,别闷在车里”。遇到下雨下雪,师傅还会提前减速,说“安全第一,晚到一会儿没关系”。
咱还可以利用气候,给游客制造“小惊喜”。比如秋天在塔里木河,早上冷,民宿老板可以给游客煮碗热乎的羊肉汤;夏天在吐鲁番,中午热,摊主可以给游客递片西瓜,说“解解暑”。这些小举动,能让游客觉得“新疆的气候虽然特别,但新疆人很贴心”。
咱新疆人,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这两年新疆旅游火了,是因为新疆的风景美,但更因为新疆的人好。咱本地人做旅游保障,下的“硬功夫”,其实就是“真心待游客”——不欺客、不宰客,多花点心思,多给点温暖,让游客来了之后,想起的不只是雪山草原、烤包子和羊肉串,还有新疆人的热情和实在。
游客来新疆,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找“不一样的体验”。咱把服务做好了,游客就会把新疆当成“第二故乡”,下次再来,还会带着朋友来。到那时候,新疆旅游就不是“一阵热”,而是“长久火”——因为游客记住的,是新疆的好,是新疆人的情。
咱新疆人,就用这份实在和热情,接住这波“旅游热”,让每一个来新疆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让他们离开的时候,会说一句:“新疆真好,下次还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