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运河含章。9月27日下午,一场承载着传统文化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盛会——窑湾古镇首届大运河传统服饰文化论坛,在浸润千年运河烟火的窑湾古镇隆重启幕。来自大运河沿岸及周边城市文化旅游、非遗传承、服饰行业的领导嘉宾齐聚一堂,以华服为媒,以运河为脉,共探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之路,见证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时刻。
伴随着激昂的国歌旋律,论坛正式开启。主持人向现场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全场掌声雷动,对这场文化之约倾注满满期待。
论坛上,窑湾古镇与马陵山景区的宣传片在大屏幕上缓缓播放。镜头里,窑湾古镇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马陵山的层峦叠嶂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更凸显了其作为传统服饰展示舞台的独特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与华服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现场观众纷纷感叹。
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师伟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词,并介绍了窑湾古镇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窑湾从繁华中走来,经济的富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留下了无数值得探寻的历史遗存。如今,我们期待以传统服饰文化为纽带,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江苏省旗袍会创始会长戴中礼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大运河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华服则是中华传统服饰的代表,二者融合具有深厚底蕴与广阔前景。窑湾镇于2009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1月被中国大运河网评为“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2012年获批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成立大运河非遗华服联盟,不仅有利于发挥古镇特有的优势,保护传承沿线非遗华服文化,更有利于整合设计、生产、销售、展演全产业链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的观点得到现场嘉宾的广泛认同。
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教育与展演委员会徐思华主任则从实践层面提出建议:推动华服文化与非遗文化融合,建立大运河非遗华服文化联盟窑湾古镇展演中心;将华服走秀与市集展销结合,实现“引流”与“创收”双效益;促进大运河流域局部与全流域活动联动,扩大文化影响力;推动活动举办与视频内容创作融合,让华服文化 “看得见、记得住、传得开”。
中国孔子基金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主任李文笠的发言则充满文化情怀。作为来自孔孟之乡济宁的嘉宾,她讲述了大运河济宁段作为南北漕运枢纽的历史地位,并强调联盟成立的两大优势:“一方面,运河沿线 8 省市串联起苏绣、云锦等数十项服饰非遗技艺,联盟能打破地域壁垒形成资源矩阵;另一方面,整合产业链可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传统服饰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她的话语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来自横店的张久芳导演详细介绍了“大运河传统服饰创意拍摄基地”的建立规划。作为影视剧专业拍摄团队的代表,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以全新创作理念、唯美的画面展现,讲好窑湾古镇的故事,拍好古镇美景,让更多人知道窑湾、向往窑湾、来到窑湾。”
大运河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委员会王立中秘书长上台讲话,对窑湾镇领导和各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
论坛现场,两大标志性环节将氛围推向高潮。首先是“大运河传统服饰创意拍摄基地”揭牌仪式,领导嘉宾共同移步台前,揭开基地牌匾的瞬间,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基地的成立,标志着大运河传统服饰文化有了专属的实践沃土,未来将成为华服创意拍摄、非遗技艺展示的重要平台。
随后,大运河窑湾古镇非遣华服文化联盟筹备委员会发起签约仪式。签约代表们上台落笔,每一笔都承载着推动非遗华服文化协同发展的责任与决心。“这不仅是一份签约,更是各方力量汇聚的开始。”现场嘉宾表示,联盟将成为连接运河沿线城镇的文化桥梁,让每一座城镇的非遗和服饰特色都得以彰显。
随着签约仪式的完成,首届窑湾古镇大运河传统服饰文化论坛的所有议程圆满落幕。但文化的探索从未止步,论坛结束后,嘉宾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漫步窑湾古镇,青石板路上,传统服饰与千年古建筑相映成趣,沉浸式感受着“传统服饰 + 古镇文旅”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见证了基地揭牌与联盟启航,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起点,天时地利人和,未来的窑湾必将会成为大运河沿岸璀璨的明珠,南来北往人们心中的文化圣地”。戴中礼会长在游览途中说道。据悉,金秋十月窑湾古镇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就包括非遗华服艺术节,持续推动传统服饰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中华华服风华正茂。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大运河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创新搭建了平台,更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未来,随着各项规划的落地与联盟的推进,大运河沿线将形成“非遗 +华服+文旅”的特色发展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供稿/娄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