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公路通过美化,增设安全设施与观景设施,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九月初秋,泸沽湖碧波潋滟、青山叠翠。2025年9月15日,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在这片兼具自然灵性与人文传统的土地上开幕。这一承载摩梭人敬畏自然、感恩山水情怀的古老节日,今年首次以法定文化节日身份亮相,既绽放出绚丽民俗光彩,更深刻映射出盐源县以交通发展推动旅游提质增效的战略成果。
转山转海节期间,泸沽湖景区共接待游客10057人次,同比增长451.67%;实现旅游收入985.586万元,同比增长593.13%。这一显著增长,正是盐源交通提质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直观体现。
交通破局
从“瓶颈”到“枢纽”
曾经,交通不便是制约盐源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泸沽湖虽风景优美,但“山路漫长”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如今,盐源县正稳步迈向凉山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围绕“航空引领、公路支撑、慢游延伸、服务赋能”总体思路,全力推进交旅深度融合。盐源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5218公里,实现国、省、县、乡、村四级公路网全覆盖。
尤为关键的是,G7611西香高速(西昌—香格里拉高速)与攀盐高速(攀枝花—盐源高速)的建设推进,将彻底结束盐源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构建起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快进”通道。其中,西香高速作为省级“九大超级工程”之一,建成后将使盐源融入西昌“2小时交通圈”;攀盐高速则将显著强化盐源与攀西经济区的联系,为游客提供更多元、便捷的进入方式。
在完善“快进”交通骨架的同时,盐源也着力构建“慢游”服务体系。G348国道盐源段改造工程大幅提升了通往泸沽湖景区的通行质量;环湖公路通过美化、黑化,增设安全设施与观景设施,本身已成为一道风景线。全县目前已建成普通公路服务区4个、观景台1个、养护站点6个,规划设置渡口码头4处,全力保障游客“进得来、散得开、行得畅”。
效益凸显
富民增收促发展
交通体系的完善,推动盐源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依托“交通+智慧旅游”融合模式,盐源实现景区精准导航及“一票通”“一机游”便捷服务,同时,保留并推广猪槽船游湖、环湖骑行、徒步转海等特色交通体验,让交通动线成为旅游风景线与产品线。
交通改善的效益正多维度显现。游客数量与结构显著变化,过去受困于“山路漫长”的远程游客和高端游客得以便捷抵达,过夜游客与深度文化体验者增多,直接带动沿线乡镇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致富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位于泸沽湖镇直普村的张云龙家庭农场,便是这片土地上以苹果种植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2011年,张云龙承包荒山种植苹果,产出的苹果品相佳、产量高;随着道路畅通与游客涌入,苹果销路不再发愁。目前农场种植总面积达90亩,年产量38.8万斤,产值近80万元,“糖心苹果”品牌借助旅游市场迅速打响知名度。
更深远的是,区域旅游格局得以重塑。盐源从需“咬牙前往”的偏远目的地,转变为川滇旅游线上不可或缺的核心目的地之一,与西昌、丽江、香格里拉等周边知名旅游地的联动效应显著增强。便捷交通让更多游客能走进摩梭村落、体验原真文化,为摩梭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和广泛外部关注,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盐源交旅融合成果的集中展示。从突破瓶颈到构建枢纽,从路径到目的地,盐源县正以扎实的交通建设和创新的融合实践,生动诠释“路通则业兴”的发展理念,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篇章。
来源|凉山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