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人的记忆深处,军马场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70年间,这片坐落于天山北麓的土地,从承载国防使命的军马场,蜕变为承载几代人乡愁与新期待的文旅地标,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军马场正式建立,当时隶属于军区管辖,承担着为部队培育优质军马的重要任务。彼时的军马场水草丰美、松林茂密,是天然的育马基地。“那时候,整个山谷里都是马蹄声和马嘶声,热闹得很。”今年84岁的退休军马场职工吉林·索帕回忆道,当年军人与牧民扎根于此,顶着寒风放牧、踏着积雪检修设施,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军马场不仅是国防后勤的重要支撑,更成为当地牧民的“生活中心”,供销社、学校、医务室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热闹的山间社群。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马需求逐渐减少,军马场完成了历史使命,随后整体归还地方管理。顺应时代发展,至2018年,这里的名称正式变更为“松树塘社区”,开启了从国防要地向民生阵地、文旅胜地转型的新征程。
而天山隧道的建成通车,成为转型路上的关键转折点——原本藏于深山的美景打破了交通阻隔,便捷的通行条件为这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也为当地群众打开了增收大门。
为进一步丰富草原文旅体验,松树塘依托深厚的马术文化底蕴,常态化举办赛马比赛与刁羊比赛。每逢赛事,骑手们策马奔腾,马蹄扬起阵阵尘土,观众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草原上的热血与激情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亮点。曾经以放牧为生的牧民们,不仅将闲置的马、骆驼牵至景区提供观光服务,更在赛事中化身参与者、组织者,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不少家庭凭借旅游服务与赛事相关收入拓宽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牧民投身旅游行业,开起了牧家乐,炖羊肉、手抓饭等特色美食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如今,松树塘的牧家乐已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如今的52家,形成了规模化的乡村旅游集群。
“现在的松树塘,旺季时每天能接待上千名游客。”松树塘社区书记刘文浩介绍,如今这里不仅有松涛阵阵的自然风光、热血沸腾的民俗赛事,还保留了军马场纪念馆,陈列着当年的马鞍、马灯等老物件,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载体。每逢节假日,许多哈密人会带着孩子来这里,听老一辈讲军马场的故事,在松林间露营,在牧家乐里品尝美食,感受新旧时光的交融与草原文化的魅力。
70年岁月流转,松树塘从军区管辖的军马场,到地方治理的社区,再到火热的文旅胜地,改变的是身份与功能,不变的是哈密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更成为承载着几代人独家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克衣木·卡德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