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国庆假期只剩1天,很多有游客还在纠结机票,尤其是上海到拉萨的机票,9月25日看时觉得贵,犹豫了3天,价格直接涨了好几百。
而去年同期同航班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跳水”,如今却连一丝降价的迹象都没有。
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游客的吐槽:北京-乌鲁木齐清晨航班、上海-拉萨早班机,9月30日到10月2日的票价越等越贵。
出境更夸张,北京飞欧洲的经济舱直逼3万元,北京-大阪的机票比平时翻了4倍还多,大家都在问:今年十一机票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往年的“捡漏机会”彻底消失了?
要弄明白机票涨价的逻辑,先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航班管家9月26日发布的监测显示,截至9月25日,今年国庆预售机票均价819元,比2024年涨了9.1%。
其实早有预判,9月16日高铁票开售时的“抢票热潮”,已经暗示了机票需求会跟着涨,那些没抢到火车票的乘客,最后大概率会转向机票,供需关系一紧,价格自然往上走。
更特殊的是海南,受第20号台风博罗依影响,三亚机场9月28日上午9点起暂停航班,直到当晚9点才恢复,朋友圈里满是滞留旅客排队退改的照片,航班动态页面全是“取消”提示。
可即便这样,海南的机票也没降价,反而更紧张了,台风引发的大量退改签需求,让海口、三亚的航司座位变得一票难求,原本想等降价的乘客,最后只能被迫接受高价。
其实今年机票的坚挺,早有苗头,从五一到暑运,出行需求就没断过档,今年五一全国出游3.14亿人次,比去年多了6.4%,人均消费还涨了1.5%,这是多年没见的触底反弹。
到了暑运,民航直接把这种热度推到顶峰,七八两个月就运走了1.47亿人,日均237万人次,单日客流还刷新了历史纪录。
出境游的热情也回来了,暑期平台的出境预订量涨了近五成,签证业务翻了倍,日韩短线恢复得最快,欧洲、美洲等长线也慢慢跟上。
这种“空中拥挤”的状态,到了国庆自然延续,需求一直在线,机票价格怎么可能轻易降下来?
但光有需求还不够,航司的策略转变才是关键,以前航司追求“坐满飞机”,哪怕低价售票也愿意,现在却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航空公司的领导不看“满座率”,更看重客公里收益和座公里收益,简单说,就是更在意每个乘客每坐1公里能带来多少收入,宁可让少数座位空着,也要把票价提上去。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南航会减配座椅、封杀部分代理,本质上都是为了优化收益。
而且民航局之前对机票价格战的约谈,也给航司定了调:不能再靠低价抢市场,要转向控收益。
今年4月还有消息表示,央企控股的航司给支线机票设了底线,经济舱不能低于300元,公务舱不能低于500元,相当于从政策层面堵住了“低价票”的口子。
以前航司是“多卖一张算一张”,现在是“多赚一分算一分”,在需求旺盛的时候,自然会把票价稳稳按在高位。
可能有人会问,就真的没有捡漏的机会了吗?
也不是,但得换个思路,比如节中错峰,像成都-海口、成都-三亚这些航线,10月3日出发、10月9日返程的往返机票,还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比国庆前三天的价格便宜近一半。
再就是盯冷门时段,早班机、深夜红眼航班的价格通常更低,比如上海-昆明的00:15起飞航班,比上午10点的航班便宜600元,只是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出行时段。
还有个小技巧,把搜索范围从一天扩展到前后三天,比如想10月1日出发,也看看9月30日和10月2日的机票,有时候能碰到意外的低价。
不过要提醒的是,这些漏大多都不是很方便,不像往年那样随便等就能等到降价,更多是主动找才能发现。
其实这种机票不跳水的情况,在国际航线上早就常见了,越靠近出发日,价格越贵,低价更像偶然的窗口,而非常态。
现在国内航司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收益管理做得越来越精细,能精准摸到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支付意愿。
刚需时段(比如10月1日早班机)守住高价,肩峰时段(比如9月29日、10月3日)微调结构,只有冷门时段才给敏感用户留低价。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假期出行观念得变了,以前等降价是赌运气,现在早规划才是保确定性,如果想国庆出去玩,接受比平时贵两三倍可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然,长远来看,要让机票价格更平滑,还是得靠假期分流。
现在国内已有多地试点学生春秋假,虽然家长们有争议,但不得不说,当假期不再扎堆在十一、春节,出行需求分散到全年,机票就不用再承受集中爆发的压力,价格自然会更合理。
说到底,今年十一机票涨疯了,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需求端从五一火到暑运,供给端航司转向控收益,再加上政策的引导,最后共同推高了价格。
对我们来说,与其纠结为什么涨价,不如调整出行策略,能错峰就错峰,能早订就早订,实在想捡漏,就多花点心思盯冷门时段和航线。
毕竟假期出行的核心是开心,与其把时间耗在等降价上,不如早做规划,把精力放在享受旅程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