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西,博见未来。八月的三晋大地,文脉涌动,艺韵飞扬。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太原启幕,这场盛会不仅是三晋文化的璀璨舞台,更是吕梁文化品牌“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非遗技艺的守正创新,从黄河文化的奔腾不息到文旅融合的蓬勃兴起,吕梁携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与创新创造的活力锋芒欣然赴约,精彩亮相。
红色铸魂,让革命精神成为奋进的“精神密码”。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吕梁儿女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吕梁精神,“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将红色基因融入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从红军东征的英雄壮举到晋绥边区的烽火岁月,从抗战一线的浴血奋战到一针一线的后勤保障;从建设年代的战天斗地到新时代吕梁儿女牢记殷殷嘱托,将吕梁精神更好地用于当今时代,实现美丽幸福吕梁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今,吕梁没有让红色历史停留在教科书里、陈列在纪念馆中,而是以创新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文博会的舞台上,吕梁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晋绥烽火、东征壮举、吕梁精神……这些曾经滚烫的名字,如今被重新点燃。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革命旧址化作沉浸式“红色课堂”,情景剧让历史扑面而来;“重走东征路”把信仰装进年轻人的行囊;笔记本、手办、帆布包,革命标语与英雄形象变身潮流符号。舞剧《吕梁英雄传》开启山西巡演,更让红色故事广为传扬。红色文化不再是纪念馆里的回声,而是在创新表达中与时代同频的号角——过去未远,未来已来。
非遗焕彩,让千年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破圈出彩”。吕梁的非遗,是黄土高原上绽放的艺术之花。汾阳地秧歌的文武演绎、孝义皮影戏的光影流转、岚县面塑的栩栩如生、临县伞头秧歌的热烈奔放、中阳剪纸的玲珑剔透……这些代代相传的技艺,承载着吕梁人的智慧与情怀。但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守旧”而在于“创新”。如今的吕梁非遗,正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孝义皮影牵手动画,剪出孩子们的新童话;岚县面塑跳上书桌,成为手办萌宠;中阳剪纸飞上T 恤、手袋,把乡愁剪成时尚。文博会的聚光灯下,国家级、省市级非遗纷纷以“老手艺”新姿态亮相,打破高阁沉默尘封束缚,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咖啡杯、手机壳、霓虹灯对话——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当代生活无缝衔接的“活态文化”,成为文博会上的靓丽符号。
黄河扬帆,让大河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奔流向前”。黄河入吕梁,九曲写风流。黄河在吕梁境内蜿蜒流淌,孕育出独特的黄河文化。碛口古镇的明清建筑诉说着水旱码头的繁华,李家山的窑洞民居镌刻着黄土与大河的对话,柳林盘子会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沿岸百姓的祈愿……黄河文化,是吕梁最深厚的“文化家底”。近年来,吕梁以黄河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让游客沿着大河感受两岸风光;开发“黄河人家”民宿,让游客体验窑洞生活的质朴;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用歌舞、民俗、美食串联起大河故事。文博会期间,吕梁的黄河文化展示,将不仅是风景的呈现,更是“诗与远方”的结合——它让人们知道,黄河文化不是静止的景观,而是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的生活方式,是能带动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这种融合,让黄河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真正让“黄河明珠”绽放光彩。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创新是文化的生命。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为吕梁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在这里,吕梁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黄河文化将全方位亮相,向外界展示其博大精深与创新活力。但文博会的意义不止于“展示”,更在于“凝聚”——它将激发全市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参与感,让更多人成为吕梁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借文博会东风,吕梁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相信在这场文化盛典中,吕梁不仅能擦亮“红色吕梁、非遗吕梁、黄河吕梁”的品牌,更能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让文化吕梁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