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不少市民已规划好返乡探亲或外出旅游的行程。出行虽乐,健康与安全却不可忽视。面对各地气候差异、饮食变化与旅途劳顿,如何做到“高兴而去,平安而归”?康养公社梳理权威部门的提示,为您保驾护航。
健康先行:小药箱里藏智慧
季节交替之际,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专家马靖提醒,出行应备好口罩、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在人员密集场所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流感症状如发烧、全身疼痛,可选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如为普通感冒,伴有鼻塞、咳嗽等,则建议使用酚麻美敏片等复方感冒药。
对于易晕车的人群,晕车药需提前0.5-1小时服用,晕车贴则需更早使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周双特别提醒,6岁以下儿童不建议随意使用晕车药,确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此外,自驾出行者需注意:部分药物可能影响驾驶安全,服药前务必阅读说明书,如提示“服药后不宜驾驶”,建议改乘公共交通。
意外不慌:急救常识要掌握
旅途中如遇摔伤、擦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李晓晶建议,应立即检查是否有大出血或骨折,如有肢体不能动,应简单固定后及时就医。伤处肿胀时应冷敷,切忌热敷。出行前可备好碘伏棉签、创可贴等,方便及时处理小伤口。
饮食有度:肠胃健康莫大意
品尝各地美食是旅行一大乐事,但需警惕“病从口入”。专家提示,不食用未熟透的肉类、野生蘑菇、不明植物,注意海鲜新鲜度,提倡使用公勺公筷。如出现腹泻,可备用黄连素、蒙脱石散等药物,若伴随发烧、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安全出行:细节之处见真章
自驾出行前务必检查车况,遵守交通规则,杜绝疲劳驾驶、酒后驾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雨天行车需降速、保持车距,避免急刹急转。如发生事故,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选择正规场站,不携带易燃易爆品。景区游览应提前预约,避开人流高峰,谨防踩踏。
谨慎游玩:网红景点≠安全景点
近年来,“野生网红打卡地”事故频发。文旅部门提醒,切勿前往未开发、缺乏安全设施的区域,如废弃矿坑、悬崖边等。参与攀岩、浮潜、滑翔伞等高风险项目时,应选择有资质的运营商,并评估自身身体状况。
居家不忘:防火防电保平安
即使选择居家休息,安全也不能“放假”。注意厨房用火不离人,规范使用电器,不乱接电线,及时清理阳台楼道杂物,不在室内为电动车充电。外出牢记“三清三关”:清走道、清阳台、清厨房,关火源、关电源、关气源。
文明出行:健康与礼貌并行
文化和旅游部呼吁游客文明理性出游,遵守当地规定,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理性选择旅游产品,警惕“不合理低价游”。应急管理部也强调,需加强火灾防范,不在草木繁盛处使用明火。
结语
假期是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健康与安全则是享受这一切的前提。无论您选择远行还是近游,愿这份贴心的出行指南,助您度过一个安心、舒心、开心的国庆中秋假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