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一块蜡染布,在9月1日开学这天,我们一行人追寻几千里,来到了山水贵州。
名扬四方的千户苗寨,多少人在此徜徉、感受一方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观景台,银饰、米酒、旅拍……来到寨上的第一晚,我眼前晃过一家家用蜡染做装饰的店铺。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蜡染展陈及体验场所。
在寨里寻访时,乡民告诉我,有个叫阿幼的人办了一家私人民族文化博物馆,有蜡染非遗体验。次日中午时分,我顶着烈日,在寨子群中心走上一条依山而建的小道,沿着石阶一级级曲折向上,终于,“阿幼”两字映入眼帘。
门锁着,我寻着门额上留的手机号打过去,忙音……打到第三回,正要失望,却接通了,传来优雅的女声,说自己就在近边,马上赶过来。在附近闲逛片刻,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从山坡上走过来,我急忙开口:“你是阿幼……”还没等我说完,迎面走来的她就接上了话:“是的、是的,刚才正好有点儿事。来来,我先带你去看看展陈收藏品的地方。”
她没穿蜡染服装,穿的是一件黄绿相间的淡色V字领夏褂和同色的宽松长裤,个子、长相并不像我这两天见到的苗族妇女。“你们叫我阿幼好了,”她爽言快语,“我叫李文芳,其实苗名是‘幼’善后,乡民亲切地称我‘阿幼’。我就是这里西江村人。”
博物馆是阿幼腾出自住房子创办起来的,设在古旧的木质吊脚楼里。门敞开着,四层, 500平方米,摆满了各式特色的绚丽手工艺品。苗族特有的硕大银头饰居中,绣品、蜡染品为主体,上面有龙虎、蝴蝶、双鱼、花卉等造型,以及苗族喜爱的吉祥符号,还有一双双绣花鞋、一顶顶帽饰,两部老旧木制织机。阿幼告诉我,那都是她从20世纪末开始,到乡间挨家挨户一件件搜集来的,全是她眼里的“宝贝”。
在楼下楼上满是色彩斑斓的苗族世界里,这些活灵活现、有着蓝白相间图案的蜡染作品,如古老的图腾,轻诉着苗族传说。工艺品上的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连缀着苗族的历史。
我仿佛看到了35年前,我第一次来贵州苗寨时所购的那幅蓝染画布:蓝底的布料上,勾勒出苗女的健康体形和劳动模样。初次行黔,第一次听到这个动听的名字——蜡染,让我领略到了蜡染艺术品的古朴与鲜亮、纯正与久远。彼时的我不到30岁,只是感觉到蜡染新颖、好看,特别喜欢。不用装裱,回家后直接将其挂在了不足20平米的东墙上——不过方寸之地,竟使得满室生辉,年轻人、老年人看了,个个称赞。
遐想间,阿幼说带我去参观她另一处蜡染手工体验场所,看看她的活态传承演示。仅几十米路,我们就来到了一座临街的吊脚楼。推门进去,足有100多平方米。布满屋子的一排排整齐书桌上,散放着印有纹样、草图的A4纸,墙面挂着拎包、纸扇、挂件。“那是同学们的习作。”阿幼回答着我眼神中发出的疑问。进到屋子最里面,是一张有三四平方米的长方形染缸,浮在上面的泡沫一簇簇的。只见阿幼麻利地操起一边的勺子,舀了一大勺,又徐徐倒下,纯蓝色的水泛出鲜亮的光,继而,又沉到池子底下。阿幼又舀起烂泥一样的沉淀物说:“你看,透着绿。”我盯着染缸,感觉刚才还安静如处子的缸里,顿时涌动起了一种莫名的活力。
“算是遇到了知音。”秀外慧中的阿幼沉浸到了回忆里:当母亲看到她从外地创业回到家乡,重又爱上绣花活儿时,是多么欣慰。阿幼从小就跟着母亲和三个姐姐学习刺绣、蜡染、纺织等手艺,苗家祖传的工艺终于有下一代来继承了。凭借馆内收藏的上千件藏品和一手创办的蜡染纺织刺绣专业合作社,阿幼获得了“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又从雷山县名匠到黔东南州名匠,2024年一路走进贵州省名匠行列,成为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对于当初选择返乡,她始终无悔。
阿幼给我介绍的同时,脸上不时露出难色: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办了九年,周边人不理解,家里人不赞同,如果这些房子拿来经营民宿或开一家酸汤鱼菜馆,该会有多么大的一笔收入。其实,阿幼对农家乐、餐饮和民宿经营也是熟门熟路的,过去就干过,可是她不舍得眼前这一切,她想让亲手创办的西江民族文化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好在女儿阿洛支持她。2020年阿洛大学毕业返乡后,坚定地站到自找苦吃、不讨好、不来钱的母亲一边。
曾经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我,十分理解这对母女的难处,传承传扬民族民间工艺传统并不是生意,收藏品也不能随意拿来当商品买卖回笼资金。然而,这座由两代人心血维系的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已达5万人,还带动了当地50多名苗寨妇女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阿幼轻柔却坚定地说:“我不能停、不能撤,认定了要把苗绣、蜡染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
互加微信后,阿幼给我发了许多资料,有省内外大专院校学生来这里见习实习;电视节目给她做访谈,与苏有朋、景甜、俞敏洪、董宇辉对话;有中美两国中学生,在这里一起尝试有趣的手工艺制作;有一大摞证书、奖状……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坚守”,“坚守”就意味着不遗余力地去做。
选了一块苗族用来做围兜的绣段,加上两段蓝印花布,我爱不释手。期望阿幼能在发扬光大传统美术、传统工艺的路上继续发力、发挥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底蕴、底色、底气,需要一代代传下去。对此,我实在感佩阿幼——这位基层一线的民间艺术家。临别时,我请阿幼写几句话。举起笔,刚才还侃侃而谈的她一时羞涩起来,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我也拿来纸笔,写下了对这位睿智、知性,又果敢、坚毅的少数民族女性的万般敬意。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方能致远。祝福一“芳”拥有两“文”的李文芳老师,以及她的女儿、年轻的接班人阿洛——李广菊。
作者:黄正平 姚浩然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