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还浸在静谧中,我踏着微凉的晨风走向蓝湾慢道,手机信号在海浪声中若隐若现,正如攻略里提醒的那般,这里的清晨总带着美妙的清幽。海湾驿站未热闹起来,远处的胶州湾像一匹未被惊扰的绸缎,在微光中泛着细腻的光泽,静待朝霞唤醒。
海岸上,四下里是沉沉的、温柔的静默。海风拂在脸上,有股清冽的、属于深海的气息。天与海还粘连在一片幽深的蓝灰色里,分不清界限,只听得见脚下潮水拍岸的声响,那声音是缓慢的、催眠的,仿佛大海尚未醒转的鼾声。街道尚在沉睡,背后的屋舍轮廓模糊,像一堆堆安静的积木。这寂静是有质感的,厚实而蓬松,包裹着一切,让人不敢高声,生怕惊破了什么。
忽然,东边的天幕上,有了一丝极细微的松动。像一滴稀释了的、清亮的柠檬黄汁液,不慎滴入浓稠的靛青墨潭里,霎时便洇开一小片柔和的、怯生生的光晕。这光晕是序幕的揭幕。紧接着,那黄色便大胆起来,掺进了些许橙红,仿佛有看不见的画师,以云霞为帛,开始了他的创作。一笔是杏子黄,一抹是珊瑚红,一道又是淡淡的紫罗兰,它们互相浸润着,拉扯着,在天际线上演着一场盛大而无声的交融。颜色是活的,在流动,在生长。方才还是一片温婉的橙粉,一转眼,那云絮的缝隙里便迸射出几道更为炽烈的金光,像熔融的黄金,烫得周边的云彩都镶上了亮晃晃的边。
这缤纷的华彩,终是毫无保留地泼洒到了海面上。先前那片沉默的、铁灰色的绸缎,此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抖开,注入了灵魂。霞光落在哪里,哪里便跃动起碎金万点。海不再是单纯的海了,它成了一幅流动的、莫奈笔下的印象派油画。光与影在其中追逐、嬉戏,每一道波纹都成了色彩的载体,金色的,玫红的,紫金色的,交织缠绕,炫人眼目。这光景是奢侈的,也是短暂的,仿佛天地间正在举行一场秘而不宣的盛大典礼。
也正是在这光的魔法达到极致时,那横亘于碧波之上的跨海大桥,才真正显现出它的雄姿。在平日,它或许只是现代工程学的一个冷峻符号,但在此刻霞光的烘托下,它却成了一条有了生命与传说的“长龙”。桥身被染成了温暖的橘色,如同龙身的鳞甲;一座座桥塔,则是它探入云间的脊骨。它不再是卧于波上,而是游于霞中,静默地,庄严地,连接着此岸与彼岸的现实,也连接着凡尘与幻境的想象。它的刚毅与海的柔美,它的静默与光的跃动,形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对照,让人望之而神为之夺。
渐渐地,天际那场狂欢的色焰慢慢平息了下去。最为浓烈的金红已然褪去,化作了满天匀净的绚丽缤纷。海面的金色褪去了些许梦幻,变得更为实在,像铺了一层细密的金箔。
渔船的马达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最后的静谧;海鸥也开始盘旋鸣叫,为新的一天谱写序曲。胶州湾彻底醒了,褪去了它梦幻的睡袍,换上了白日里忙碌的工装。
我依旧站在那里,许久未曾移动。身上沐浴着温暖的朝霞,心里却还回味着方才那场色彩的盛宴。我忽然觉得,这红石崖街道的清晨,像极了某种人生的隐喻。那最绚烂、最动人的景致,往往并非存在于日上三竿的喧嚣之中,而是藏匿在黑夜与白昼交替的、那短暂而珍贵的缝隙里。它需要你舍弃温热的被衾,需要你在寒风中静静地等待,需要你有一颗能与天地一同呼吸的、沉静的心。
打道回府,我带不走一片云彩,也携不走一缕霞光,但那份由寂静与绚烂共同酿造出的蓬勃朝气,却已深深地注入我的胸壑。跨海大桥上车流渐密,红海滩恢复了宁静,唯有海浪仍在轻声絮语。
这胶州湾的早晨,便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寻常日期,而成了我记忆里一枚光艳永存的印章。
这场凌晨奔赴的朝霞之约,不仅让我见识了红石崖街道的自然之美,更读懂了这片土地的生机——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那抹穿透云层的霞光,红石崖街道的美,热烈而醇厚,值得每一个追光者为之驻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