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元街是新南门河边通往安顺桥方向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听老人们说,这条街上曾有座庙叫三官庙,联想到而今九眼桥边有条街叫三官堂,看来这三元街曾有座三官庙的传闻可能不假。
民国时期临河的三官堂街 图源:看度时政
何为“三官”?旧时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是祭天官;七月十五为中元,是祭地官;十月十五为下元,是祭水官。民间笃信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难。“三官”是小民的原始图腾,想必哪年锦江水患,修个小庙祭三官是最好的选择。祈求解洪水之患,化病灾之厄,减生计之艰……这三元街风风雨雨立世多年,但三官庙毁于何时,已无迹可考,无史可查,没人能说得清楚了。
记得早年沿着新南门河边走来,三元街全是低矮破败的灰瓦房,黑漆脱落的木裙板,歪歪斜斜的单扇门。屋内泥巴抹成的墙壁随处脱落,常常裸露出内腔的篾条。篾条太难看,就用报纸敷补一下,补了一层又一层,像是纸糊的房子,一脚踢去,好像整个房子都在瑟瑟发抖。
三元正街和三元横街交界处有两座小庙。一为关帝庙,供奉关圣帝君,有道士两三个;另一座庙叫观音堂,庙里有尼姑几人,主持人俗姓张。20世纪50年代初,小庙还有些香火,每逢初一、十五更加热闹,不少婆婆大娘前来进香上油。小庙平时还卖豆花饭,女尼也干些杂活来支撑度日。后来小庙被拆,两座庙打通,尼姑道士也就散了。
尼姑道士散了没多久,原观音堂的门口挂出个“成都布壳生产合作社”的木牌子,木牌子很粗糙,用黑漆书写,字写得并不好看,但出现在三元街却很是神气。
第一景观
布壳社的出现,是三元街的第一大景观。
布壳,成都人称“打布壳儿”,是指将小块的碎布在一块大板上用糨糊抹贴粘连,一层层往上摞叠,做成一大张厚薄均匀,有一定硬度的布壳层。等布壳的糨糊完全干透,然后哗啦一声从木板上剥离下来,一张布壳就算做好了。早年间布壳主要用于衣物鞋帽的内衬,原材料多是碎布和破旧衣物,通常臭烘烘脏兮兮的。晨起便看到布壳社的工人把一筐筐的碎布抬到河边漂洗,洗好后又弄到小庙的空坝上晾晒,五颜六色,被风一吹,如同彩旗飘扬。
打布壳儿须用糨糊,这东西是用面粉在火炉上熬熟而成的。熬糨糊这活儿还十分讲究,一是要熬熟,只有熟了才有好的黏性;二是干稀要恰到好处。只有黏稠度干稀度合适了,打起布壳儿时糨糊才顺从人意,所以熬糨糊的工人在布壳社也算“大师傅”。但夏天糨糊容易馊,还要加点白矾进去防异味,但无论怎样弄,大热天的三元街总有股随风飘来的糨糊的馊味……
布壳社内外摆有几十张大木板,上百的工人在大木板上打布壳儿,场面十分壮观。有抹糨糊的,有往上贴碎布的,有打好一张又换木板的。吵吵嚷嚷,叽叽喳喳,听说有的还哼起了布壳社一个老头儿创作的打布壳的歌谣:
打布壳的耳朵尖点哇
打布壳的脑壳长记性哇
第一糨糊要刷匀哇
第二布巾巾要理伸哇
第三布壳平整不鼓泡哇
第四太阳底下要暴晒哇
晒得布壳有“太阳香”哇
这样的布壳才最好哇
这歌谣有词而无人作曲,所以哼唱起来,有的像在唱川戏,有的像在唱歌,有的像在骂娃娃,有的像和尚在念经,还有人讥笑在嚎丧。总之五花八门,一人一腔一调,虽不好听,怪声怪气,逗人发笑,但这种劳动号子吼唱起来,也有鼓舞士气,放松劳作之苦之用。
打布壳这活儿十分艰苦,工人们夏天身上酸臭无比,糨糊沾满衣裳,那衣裳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像身上穿了件糨糊的衣裳紧紧绷绷的十分难受。三九寒天手皴了,手上长了冻疮仍劳作不止。年轻人多半不愿去布壳社干,招的多是中老年人。尽管如此,布壳社的出现和存在代表了三元街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因而是三元街最好的芳华岁月。
第二景观
三元街的第二景观是扯肠肠油。
不知啥时候有家肠衣厂派员把猪小肠送到街上的住户家中去,要求他们把小肠内黏附的泡泡油清理干净。听说这肠衣用处很大,可出口外汇。收拾干净一斤小肠衣可得加工费若干,刮下的泡泡油归自己当猪油食用。
那时不少住户门前置一大木盆,装满了猪小肠。小肠要刮油,得先把内层翻过来,然而肠子又细又长容易断裂,断了厂家就拒收。后来有人想出办法,用一支细竹竿把竹结削光滑,然后将小肠穿进去又翻过来,小肠翻转后马上清理上面的网状泡泡油就方便多了。这时通常全家老少齐上阵,几双手几支细竹竿围在一起,边说边干,场面十分热闹,这活儿最实惠的是收获那肠肠油,用锅一熬,就是那雪白的猪油啊!我有次去亲戚家,有幸参加了这劳作,剥扯半天得一土碗肠肠油,很有幸福感。但这活儿有季节性,天气转暖就停止了。
这扯肠肠油的独特景观,是三元街艰窘年月的立存此照。
第三景观
三元街的第三景观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日子。
别看那些临街的破房子,正因为临街,不少“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机灵人将房子稍加修缮改造,或出租或自营;就开起了日杂店、小食品店、烟酒店、日化品店、纸制品店……加之后来布壳社破产了,好些人又租用扩大了其经营的铺面。一时间三元街商铺比肩,生意兴隆,街上时不时地停着送货买货的大小汽车,把街都堵断了,四周郊县的小商贩都来这儿打批发。
开铺子的人赚得眉开眼笑,见面互相拱手后,都说这是三元街三官庙的三官显灵了,护佑后人发财。有人还提议重修三官庙,但哪去找地点呢?这事议议也就算了,最后说庙在心中,三官在心中,每天各自在心中朝拜就行了。
当然,三元街发了财的人总要显摆显摆,找点不一样的感觉。大热天有家铺子的老板娘穿凉鞋,双脚大拇指上都戴着金箍子,人们往下一看,据说把眼睛都晃花了,这脚上戴金箍子成为一时传颂的“佳话”……
还有家卖日化商品的老板的儿子娶了办事处某官的千金。装修新房时,那时用电的一户一表尚未普及,于是男方请供电部门从街上的电杆上拉线进房,这下杆线拉进屋再装电表就用了近两万元!三十多年前的两万元当今该是多少?可不菲啊!
更有趣的是,婚宴上俩亲家相互祝酒,老板说:“亲家啊!犬子娶您姑娘进门,我们是高攀呐,门不当户不对哦!您家千金这是下嫁啊!”那官答曰:“亲家呀,哪里哪里,你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急先锋,你们先发财。我们从政,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普通人家的联姻,天作之合,什么门不当户不对?这是旧意识,罚酒罚酒,先罚三杯!”
由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三元街隔江对面最早矗立起一片高楼大厦,三元街低矮的老房子显然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拆迁办的牌子一挂出,历经不少的曲折,三元街终于消失了。
如今的三元街已是滨江东路的一段,举目望去大道宽阔,广厦林立。向九眼桥方向一望,有美丽的安顺廊桥和合江亭,这两处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廊桥夜晚灯火辉煌,如一道天上彩虹出现于锦江两岸,古迹新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美丽。合江亭成为婚恋青年人的爱情新地标,凡婚车路过,都要去那里的“爱情斑马线”绕一圈,以寓爱情的平安吉祥。
现成都合江亭一带街景 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融入滨江东路的三元街,风景这边独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