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一场秋雨洗刷后,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露出了崭新面容。这张面孔让老中山们既熟悉,又新鲜——永安侨批局、思豪大酒店、汇丰百货等百年建筑展露出历史肌理,香山剧场、大庙下、非遗馆等城市新空间巧妙融入现代元素。
“作为老中山人,看到这样的变化,感觉特别震撼,发自内心地高兴”,68岁的老石岐李伯一句话,道出了众多中山人的心声。当晚7时30分,随着响彻云霄的鸣锣声,中天广场、大庙下、孙文西牌坊、游客中心等点位同步亮灯,孙文西路步行街华灯绽放,璀璨如昼,这条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
亟待整修的“中山第一路”
9月28日19时许,中山古镇六坊云龙从岐江河边出发、从西往东一路游走,周边市民不住欢呼,跟着热闹的巡游队伍一同走进孙文西路步行街。
穿过“香山文脉百年焕新”几个霓虹大字,踩在翻新后的水磨石地板,顺着巷子望过去,街道两侧密密挨挨的,是岭南独有的骑楼。楼并不高,精致的雕花窗棂、造型灵动的灯影花、满洲窗上的七彩玻璃、敞开的趟栊门……独具岭南特色的百年历史文化街区景色历历入目。
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悠久:宋末元初发展为“石岐街”,明清时期被称作迎恩街,清代演变为岐阳里、怀德里等多条街巷。民国时期沿街兴建骑楼,逐步形成现有风貌。1893年,孙中山在石岐西门口(今孙文西路东段)开设中西药局;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其西段即如今的孙文西路。1929年中山被确立为“模范县”后,这条街上传统老字号和新式商业齐聚,孙文西路被誉为“中山第一路”。
“我大概从1987年开始就在这个片区做生意了”,中山市饮食业商会会长廖皓辉回忆起当年孙文西的繁华景象,印象深刻:那时候每天街上都人流如织,除了石岐本地人,各个镇街的人都来这里购物。“当时只要能进来拿到铺位做生意的,都赚钱,只有赚多赚少的区别”,廖皓辉笑道。
时光荏苒,潮起潮落。随着城市不断外拓,商业中心也发生迁移。“后来,中山陆续开了很多大型商业广场,镇街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商圈,顾客也就分流了”。廖皓辉认为。消费者对步行街失去了兴趣:满街的时装、小食品、奶茶,千篇一律的商店,简单的“商业货架”模式,将这条街的特色渐渐隐去。
“骑楼街传统风貌‘褪色’、重要地标建筑保护缺失,原有建筑质量较差”,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作德指出了孙文西路面临的发展问题。他提到,地标建筑内部使用空间几经改造较为复杂,缺乏系统全面的修复,经多轮次简单整饬,导致新旧建筑过度修饰,历史信息丢失严重。
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今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这些都是举国关注的历史命题,也是中山亟待突破的发展难题。
实际上,在广东省内,已经有多个城市提供样板。
广州永庆坊,是广州市首个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主题街区。为了保留历史底色,施工人员铺设排污管道时,先把麻石整块挖开,重新铺管后再恢复原貌;骑楼的木框琉璃窗原味保留;牌楼上的雕花彩塑只进行微改造、重新上色。
潮州牌坊街,在保护活化过程中,潮州一方面广泛征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大力搜集并结合遗存构件,采取“原址、原貌”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对23座古牌坊进行修复。
中山的孙文西路保护活化箭在弦上。“孙文西路步行街片区保留了城市历史印记,承载了城市乡愁,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2021年12月,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首次到石岐调研时就指出,要下定决心把这块宝地打造好,使其成为中山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山的城市名片。
2021年,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2022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将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文化兴城的重点工程,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强力推进。三年来,中山通过市级统筹形成强大势能:高规格成立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作领导小组,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出台系列文件,打造精品工程。中山市委、市政府每月调度,市有关职能部门与石岐街道协同发力。国家和省有关上级部门领导到步行街调研指导10余次。中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监督工程推进情况。专家学者与干部群众踊跃建言献策。不断用好侨智侨力:大力发动华侨华人参与保护与活化,将侨房委托给政府管理使用,凝聚起孙文西路步行街保护活化的强大合力。
200余栋建筑建立“一栋一策”档案
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在推进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项目中,始终坚持以保护性修缮为核心原则,并总结出了16个字:抢救保护,活化利用,修旧如旧,修旧如初。
“如果说步行街是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那么街道上的3栋不可移动文物、3栋历史建筑,就是这串项链上6颗耀眼的明珠”,中山岐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尚龙负责3标段工程,就是修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我们把‘修旧如旧’落实在每一处细节,也有很多新发现”。
“场益号”是一处历史建筑,经过时代变迁,原有建筑外立面上又涂抹了很多层。为了让原来的纹理重见天日,施工方创新采用“干冰剥离技术”替代传统人工铲除。“需要用最微小的喷枪,利用干冰使附着物脆化脱落,精准清除后期叠加层”,景尚龙介绍,这个方式很耗费时间。正是有了多位手工匠人的精雕细刻,“场益号”正立面最终完全还原出当年水刷石的墙体。
思豪大酒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后经历抗日战争遭日军轰炸成为废墟。1948年4月4日,思豪大酒店重建开业获得新生,采用西方酒店业的经营模式,是中山最早开办的酒店、最先经营西餐的酒店。“我们原来在照片里见过酒店门头上‘石岐旅店’四个字,没想到在剥离后,‘石岐旅店’几个字赫然眼前”,景尚龙感慨道,“当时觉得很惊喜,前期辛苦的工作也都值得了”。
周作德介绍,此次孙文西路步行街保护活化过程中,对 200余栋建筑实地走访并建立“一栋一策”档案,引入现代技术还原历史肌理,保留修复鎏金木雕等珍贵历史元素,对木质房梁、山花灰塑等历史印记,以“绣花功夫”打磨复原传统构造,最大限度保护街区原有质感和风貌。累计完成街巷整体提升约2万平方米、建筑修缮约7.5万平方米。
此外,过去孙文西路配套设施存在短板:消防设施设备缺失、市政设施不完善、管线老化、电力不足。在本轮升级中也得到完善,为后续业态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守住老传统也要抓住新潮流
9月28日晚,随着主礼嘉宾共同鸣锣,中天广场、大庙下、孙文西牌坊、游客中心等点位同步亮灯。刹那间,整条街道华灯绽放。
不少市民带着孩子、陪着老人,跟着喧闹的锣鼓声涌入孙文西,感受这里的新模样。“真没想到,在路步行街里,还能品尝粤式茶点、石岐乳鸽”,孙文西路“开街”后,黄女士看到路面打出“孙奇珍茶楼”的招牌,眼前一亮,“坐在这里饮茶别有一番风味,以后一定要带家人来尝尝”。
“我们坚持‘老传统’和‘新潮流’并重,老字号和首店首发政策并用”,周作德介绍,在街区招商过程中,用政策“及时雨”给商业生态“添活力”。积极招引非遗手艺、老字号、本土好品牌、特色餐饮、文创小店、精品民宿、潮牌零售等可持续的优质项目进驻,真正让这条街实现‘老字号遇见新潮流’的完美碰撞。
国庆假期将至,孙文西路步行街将推出10余场文旅活动:以“香山文脉 百年焕新”为主题的美食文化周,将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街头的样子,攥着玻璃瓶汽水听着“叮铃铃”的车铃声,玻璃厂雪砖、豆腐花这些老味道,带你找回藏在时光里的儿时记忆。
夜空中,冷焰火腾空而起,孙文西路璀璨如昼。从百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这条老街区整装重发,还将续写下一篇辉煌。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唐建丰
采写:吕婧、刘继贤
摄影:吴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