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8期
在千年石楼,我找到了青春的答案
文—底照含
这个暑假,我加入了前往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的社会实践队。
当列车驶出城区,窗外的高楼渐渐被成片的山地吞没,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股陌生的泥土气。我在手机上查阅着实践项目的概况——“柏卜湾,生态+文旅实践项目”。忽然想起出发前的志愿者宣讲会上,老师说:“实践不是跟着走,是要自己踩进泥里才懂。”
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却没想到,这趟山西乡村行,会让我把“青春”两个字,真真切切地写在土地上。
踩进泥里,才懂得土地的心跳
出发前的准备期,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翻资料。柏卜湾的梯田照片泛着旧黄,石楼县的黄河资源倒是列了一长串,但网上能找到的游客笔记只有零散的寥寥几段。
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手里的笔半天写不出一个方案。石楼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我不知道。那时,连“生态+文旅”的概念,都觉得离自己很远。
初到吕梁市,我们跟随县里的领导旁听了石楼文旅的招商会。一个科技公司展示了他们为石楼红色文旅做的数字化项目,希望建一个数字体验馆,吸引年轻人来打卡。我开始觉得很有意思,这或许是挖掘石楼文旅资源的有力尝试。可县里的领导却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游客要来这么偏远的小地方呢?千年石楼,虽有壮观的黄土高原、黄河奇湾、红色文化,但知道的人太少。游客来了玩什么、住在哪,这些问题我们答不上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三年级学生底照含到石楼后,在党校接受培训时留影
细细琢磨后我反应过来,所谓“生态IP”“产业融合”,这些在这片土地上太“飘”了。乡村要的不是复杂的词汇,而是能帮他们把好东西送出去的“真法子”。
带着招商会上的疑问,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往柏卜湾村赶,跟着村书记去果园。路是土路,踩上去软乎乎的,鞋边很快粘了一层泥。园子里有成片的桃树和杏树,地上种着西瓜。村书记摘了一袋桃子给我们,自豪地说:“咱这桃,脆甜脆甜的,西瓜是沙瓤儿的,就是藏在山里,城里人看不见。”
村书记指着果园下面的几家院子,手在半空比画:“去年想整个民宿,连个招牌都没敢做,怕没人来。村里到县城的盘山公路刚扩宽完一半,游客自驾进来还得小心地绕弯。”
我掏出团县委从婚庆公司借的无人机,想要记录下这里的面貌。随着螺旋桨转动,无人机慢慢升空,镜头里,绿色的果园紧靠着远处的黄河,呈现出独特的高原梯田景观。那天,我们在村里拍了一上午,无人机记录下柏卜湾村的面貌——有建设中的民宿小院,有村里的广场,还有村委会主任对着镜头热情地喊话:“欢迎大家来柏卜湾吃西瓜、住民宿!”
看完果园的“实”,我们又去寻黄河奇湾的“壮”。那天太阳很烈,晒得皮肤发疼,站在观景台上,先听见的不是水声,而是风裹着黄土刮过耳边的声响。等走近了,黄河的隆隆水声才席卷过来。
远处的河水在山间拐了道大弯,浑黄的浪拍着岸,像一条巨龙蜷在群山之间,云层低低地压在湾口,把水色衬得更沉。我们架起无人机,调整了好几次角度,既想拍出湾口的壮阔,又想把旁边的山、近处的野花都记录下来,让画面里不只有“奇”,还有“活”。
“以前只有摄影的来,背着相机拍几张就走,最多在村里吃碗面。”村书记惋惜地说道,“要是能让他们多待一天,住住咱的民宿,尝尝咱的水果,该多好。”
真正“来过”
除了风景和果子,还有什么能让游客记得住石楼?县里的青铜展给了我们答案。
那天我们特意提前到展厅,刚进门就被一股沉静的气息裹住。玻璃柜里的青铜器泛着暗绿色的光,爵杯的纹路像缠在一起的藤蔓,鼎的肚子上刻着弯弯曲曲的铭文,还有一把短剑,刃口虽钝,却透着股穿越千年的刚劲。这些都是出土于石楼的文物,最早能追溯到商代。
这些青铜器不是沉寂无声的文物,它们藏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生长着黄河文化的根。
同行队友里有擅长绘画的,当即掏出笔记本开始速写,几分钟后,一个惟妙惟肖的青铜鸮尊画像跃然纸上。我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这些青铜器做成文创品,在柏卜湾的民宿小院里摆上这些小摆件,游客就能住下来后慢慢看、慢慢听,以后再来石楼,也能想起这份历史的记忆。”
乡村文旅不该是“到此一游”,要让来到此处的游客满载而归,既有青铜器的历史,也有村民的问候,更有动人的故事。这样,才算真正“来过”。
离开村子的那天,天刚亮,我们又去了黄河奇湾。太阳从山后爬出来,金色的光洒在河面上,把浑黄的水染成了暖橙色。无人机再次升空,镜头里的黄河、梯田、果园连在一起,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
果园里,几个村民正给桃树浇水;远处的民宿小院前,工人在钉新的木招牌。我摸出兜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果园要做个木牌,写清采摘时间;青铜展可以和村里的红色故事结合出一条“文化路线”;下次来要拍秋天的梯田,看金黄的麦子……这些细碎的想法,像撒在柏卜湾泥土里的种子,虽然还没发芽,却让我心里踏实得很。
我知道,仅凭一个夏天的实践,改变不了石楼的全貌。可我清楚地记得县里工作人员说片子能用得上时的语气;记得队友们蹲在村委会的地上,围着电脑改方案的样子。乡村振兴不是远处的口号,是村书记手里那筐甜桃,是镜头里奔腾的黄河,是每个普通人想把日子过好的心愿。而我们年轻人,能做的就是帮着把这份心愿传出去,把堵在“好东西”和“需要的人”之间的“宣传坎”慢慢铲平。
如今再次回想,最难忘的竟是踩在黄土上的感觉——软乎乎的,带着劲儿,仿佛把人往土地里拉,让人沉下心,懂点真道理。
青春从来不是在教室里空想,是要走出去、踩进泥里、听人说话、帮人做事,这样才算真的“活过”。
未来,我还想回到柏卜湾,看看村里的民宿建好了没有,看看黄河奇湾的游客多不多,看看青铜器的故事有没有被更多人知道。那片青绿乡野,不仅藏着乡村的希望,也藏着我青春里最踏实的答案。
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屈舒鹤 熊宇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