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凤源新韵 兴耀古今”第八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团河行宫遗址公园举办。活动现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向大兴区赠送了《清乾隆朝圣驾南苑大阅恭纪》档案复刻版,为南海子的挖掘研究增添了重要助力。
“园林理政”模式极具发掘价值
本届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主办。论坛以“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线为轴,设三大篇章层层递进,全面展现“历史文脉发展—水系文化变迁—未来文旅愿景”,汇聚历史、文博、文旅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讨交流,共同推动团河行宫等大兴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及大兴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持续擦亮南海子文化金名片。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文鹏教授以《团河行宫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色》为题作主旨发言,深度讲解团河行宫在皇帝出巡路线上的咽喉作用、团河行宫的主要功能及其背后的园林理政意义三方面内容。刘文鹏认为,团河行宫在清代国家政务处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亦是皇帝于南部宫苑体系内开展文化创作的核心场所,其蕴含的“园林理政”模式,极具发掘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晓娟教授作题为《彩虹飞下晾鹰台——清代诗词中的南海子景观》的主旨演讲。她以清代诗人吟咏南海子的诗篇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诗中描绘的南海子地貌景观和乾隆狩猎盛景,梳理出南海子作为皇家猎苑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凸显出其独特的苑囿文化,并提炼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智慧。辛晓娟认为,南海子这片曾经“燕京十景”之一的皇家苑囿,正以文化记忆的方式重构着现代北京的城市形象。
建议打造“水系+文旅”线路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张宝秀作题为《北京及南海子河湖水系演变的文明回响》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南海子“泉源充沛、河湖交织”的水系禀赋,是辽金至明清皇家营建猎场与行宫的核心依据,团河行宫“水景园林”正是水系与人文融合的体现。水系不仅是南海子生态“生命线”,更滋养地域文化、承载活态历史,并结合大兴实践提出“水系修复带动文化传承”路径,建议复原历史水景、打造“水系+文旅”线路,让南海子水系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的“现实动能”,为大兴区文化遗产活态利用提供了生态视角的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还特设圆桌论坛,聚焦大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大兴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两大核心议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协会会长宋宇分享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实践经验,就打造具有大兴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产品提出宝贵建议。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戴俊骋,针对团河行宫等大兴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给出答案,同时提出大兴国际旅游度假区“破圈”发展思路。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乔治海则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的成功案例,并分享了关于提升大兴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吸引力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携手策划的“国宝迷踪”团河行宫海外回流文物展,在本届论坛正式开启,为团河行宫活化利用注入了强劲的文化活力,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深度转变,为大兴区打造特色文旅IP提供新动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张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