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的人们,常把泾阳、三原和高陵这三个县简称为“泾三高”,号称是“关中白菜心”。意思就是说这里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土地平坦,物产富饶,而且历来名人辈出,文风厚重,自古就是关中的富庶之地。
而在这”白菜心“之地上,还有一条并不广为人知的河流,它于广袤的黄土地上静静流淌了千年之久,以其潺潺之水滋润大地,孕育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条河,便是清河,也叫清峪河。
清峪河
清峪河,算不上是一条大河,它不像渭河那般浩荡,也没有泾河那样的盛名,全长不过一百三十多公里。它从关中北部的山区流出,冲荡深谷,滋润平原,沿途汇入众多的小支流和底下泉水,流经耀州区,淳化县、三原县,泾阳县,阎良区、临潼区等六个区县,汇入石川河。
清峪河
《水经注》载,清峪河,东汉时“五丈水出石门山谓之清水”。清峪河的上游河段多为山地,从源头照金镇到三原县的峪口,河床多基岩,覆盖着沙卵石沉积物,两岸植被较好,水流清澈,故名清峪河,又名清水河。中下游河段流经关中平原,黄土被流水冲刷严重,河岸崩塌,河床下切,有的地方形成很深的沟渠。
清峪河三原龙桥
清峪河发源于石门山东南部,今耀县照金镇之西野虎沟一带,流经耀州区西部山区,几条溪流汇集,经尖坪村、北庄子,高尓原水库,向南流经核桃坪、周家河、文岭村,小丘镇,与前咀子河汇合形成前咀子水库。经红岩村、白村,成为淳化县与耀州区的界河,经过朱村,乙社村,流入三原县界内。
高尓原水库是清峪河上游的第一座水库,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灌溉为主,兼顾供水。水库群山环绕,碧波如镜,风光旖旎。
高尓原水库
前咀子水库修建于1958年,是一座中型水库,虽在耀州地界,但归属三原县管理,因水质优良,环境清幽,近年来,每年冬天都有西伯利亚大天鹅来此越冬,成为观赏风景。
前咀子水库
小丘镇属耀州区管辖,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丰富。在小丘镇独冢村,广袤的田野里就能看见一座凸出的“冢圪塔”,这就是秦汉时期的独冢“祋祤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刀剺面是小丘镇独有的传统面食,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已传承数百年。小丘镇还出过一个名人,乔世宁,曾任明代任湖广督学、四川按察使等职,编撰《耀州志》。还有红岩村摩崖石刻,是目前所知陕西唯一一处西汉时期的摩崖石刻,
清峪河流经淳化县东部的方里镇、固贤镇一带。据史料记载,十六国时,前秦在今淳化县方里、固贤置三原护军。后又在此设立三原县。后县治迁至今三原县西北。三原县治迁此后,人们就将原来县治所在的这个村子称“故县村”,后经演变雅化为“固贤村”。
清峪河西岸北沿渠村有一古槐,胸围达五米,当地人称槐树爷,古时有槐树爷庙,传说唐武宗李炎曾来此打猎。
固贤镇小豆村,有一座祭祀西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庙宇,常年香火不断,此即为淳化薄太后庙。每年阴历三月十八日举行庙会,且持续数日。
清峪河西岸河边有个地方叫做柏树山,据记载,清乾隆年间,三原县东里堡刘毓英在此创建庄园,名为“清川别业”,规模宏大。如今,仅剩残垣断壁和十多孔窑洞。山崖上 “龙岗环翠” 篆字摩岩石刻为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所刻。1920年,于右任先生来此旅游,写有《柏树山游记》七律一首。
清峪河于岩尧村附近进入三原县。清峪河流经三原县的北部,将三原分为东西两座黄土原。清峪河以东为清丰原,清峪河以西为孟侯原。
孟侯原因周文王第九子名姬封,人称孟侯,曾在此地生活,多有善事,当地的老百姓感恩他的功德,后来把这里的台原叫孟侯原;清丰原原面开阔,土层深厚,种粮年年丰收,传汉景帝御赐此地为清丰原,以后人们简称其为丰原。
孟侯原也叫天齐原,因为汉代在此修建天齐祠。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个口径近三百米,深三十多米的大坑,底部为平坦的农田。当地人称“天井”,天井岸村因此得名。这儿就是西汉“大地原点”所在地。如果将汉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与南面秦岭子午峪口的玄都坛,与北面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以及天井,它们均在一条南北线上。
天井土坑
清峪河上游河谷,水草丰茂,历史人文遗迹丰富,分布着邵家河遗址、樊家河遗址、洪水村遗址、岳村遗址、杨杜遗址等众多新石器时期遗址,丰富华夏文明。
河东岸丰原上有一古村落,叫柏社村,村中有寿丰寺,因多柏树得名。这里的地坑窑是关中地区少见的一种民居建筑,人们形容”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树冠露三分”,现存二百多院地坑窑。
清峪河西岸的洪水村,地处交通要道,过去有城墙和四座城门,是三原护军城和三原县建县后第一县城的辖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原县嵯峨镇冯村的群众依靠人挖车拉,截断清峪河水,筑起一座高30米,长840米大坝的中型水库,冯村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清峪河上游的一颗明珠,现在是三原县城供水主要水源地。
清峪河东岸的张岳村,依山傍原,地势隐秘。1965年5月,为了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国家决定将西安红旗机械厂的部分职工分迁到这里,成立国营红原锻铸厂,军工代号148。
经过峪口村,清峪河就流出山谷,进入平原地带,成为泾阳县和三原县的界河。清峪河流经三原县鲁桥镇,清水穿镇而过,镇内十字街下有一古石桥,相传为金代黄冠道人鲁班所修,故名“鲁桥”。
鲁桥镇有个有孟店村,村中的周家大院是清代富商、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家宅,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周莹的娘家。周家因商而富,原有房屋十七院,号称“孟店周”,后因战乱烧毁了十六院,现仅存一院。整座建筑,精雕细刻,构筑精美,雕刻艺术精湛,图案栩栩如生,是清代居民中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清峪河以西为泾阳县安吴镇,这里的吴家大院是清代富商吴蔚文的私家宅院,也是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故事的发生地。吴家经过几代发展,成为富商,尤其清末时期在女主人周莹的操持下,生意兴隆,产业遍及全国,店铺有159家,聚集了大量财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65岁的慈禧太后逃到西安避难,32岁的周莹以“助纾国难”名义,向慈禧太后贡银十万两。慈禧嘉许其举,诰封二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的金字牌匾。
近代吴家还出了一位名人,这就是国学大师吴宓,论辈分吴宓应该是周莹的养子吴怀先的堂弟,他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先生去世后安葬在吴家陵园内。
清峪河由北向南流去,在兴民村南接纳了一条支流冶峪河。清峪河和冶峪河合流后则称为清河,河面开阔,水量也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防洪、排涝,当地政府拦截清峪河,修建了三原西郊水库,水域广阔,现在经过改造,叫做池阳湖,湖面如镜,景色怡人,成为三原人游玩赏景的一个好去处。
清峪河从三原县城北部穿过,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清峪河上有一座古龙桥,俗名“三眼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桥长110米,三孔石拱,青石修砌,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图案精美,虽曾久经劫难,现仍巍然屹立,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龙桥旁边的宏道书院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倡导新学,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峪河是三原县的母亲河,流经三原县境内长68公里。据《清峪河灌溉简史》载,从三国曹魏至清末。三原县境内先后有毛坊渠、源澄渠、八复渠、木涨渠、工进渠5条大渠,从清峪河引水灌田,使三原成为富庶地区。
清河河谷随天气变化,常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天晴时,岚烟若缕,时隐时现。天阴时,云雾缭绕,似烟似雨,“清谷烟雨”成为三原八景之一。而今从三原西郊水库绵延十余里的清峪河湿地公园,更是三原新景之一。
清峪河湿地公园
清峪河出三原县城继续向东流淌,经八里店,张家堡,流入李家桥水库,继续东流,经留村、王店流入赵渠水库,继续向东经屯王、湾李,转向东南流去,进入下游,成为临潼区与阎良区的界河。
临潼区栎阳镇和阎良区北屯街道接壤处的清河上,有一座距今400年的古石桥,叫栎阳桥,为青石砌成的双拱石桥。据清乾隆《临潼县志》载:"县北五十里清河上栎阳桥,明总督武之望倡建"。栎阳桥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7年)。东西走向,全长51米,桥面宽10.5米。
武之望,武屯镇广阳村人。明崇祯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陕西、甘肃、宁夏)军务;在精通医学,又在 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 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栎阳古镇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清峪河南北两岸有两个栎阳城。清峪河北岸有古栎阳城,属于阎良区的武屯镇,这里曾作为作为秦国国都34年,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发生在这里。清峪河南岸的也有一个栎阳城,属于临潼区栎阳镇,这里曾是唐栎阳县城。
二龙口水库是清峪河上最后一座水库,始建于1974年,因为石川河和清河在此交汇,如二龙戏珠,因而叫二龙口水库。清峪河水出二龙口水库流入石川河。
关于清峪河古道流向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冶峪河汇入清峪河后,沿高渠西秦村、河槽村、安乐闫家滩村南、陂西宋家滩村北至下滩高村出境,入临潼后转东南向,在滩北村入渭。这段古河道是在秦汉郑白渠横绝清河后,成为涸滩,逐步被围垦,渐渐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故今冶峪河汇入清峪河后的河道为汉时古白渠渠道。有待考证。
曾几何时,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两岸工厂污水排放,让清峪河水成为一条污水河。近年来,经过治理,清澈河水焕发生机,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从未远去,千百年来清峪河水依然流淌,融入乡音依然传唱,凝结于文物依然闪光。
(文字编辑,图片源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