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广州,天亮得格外早。还不到七点半,日头已经明晃晃地照着了。我和闺蜜在酒店匆匆用过早餐便出了门——她下午一点多的飞机从白云机场起飞,而从最南端的南沙出发,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才能到最北端的白云机场。时间很紧,我们却还是执意要来天后宫看看,像是某种默契的约定。
八点整,出租车停在天后宫大门前。晨光中的景区刚刚苏醒,空气中还带着露水的湿润。我们只有短短两个小时,注定是走马观花,却没想到这段匆忙的拜访,会在心里留下如此深的印记。
走进广场,第一眼望见的就是那座14.5米高的天后石像。她面朝伶仃洋,衣袂飘飘,目光沉静地望向远方的大海。这尊石像已经成为广州天后宫的标志,在许多市民心中,提到天后宫,首先浮现的就是这个画面。
广场后方是清式牌坊,穿过牌坊便是山门。山门内供奉着“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神像守护在这里,仿佛还在延续着守护海上平安的使命。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着大角山的地势,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同行的闺蜜告诉我,这里的建筑融合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确实,那对称的布局,那依山而建的恢弘,让人一踏进来就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
我们沿着石阶向上攀登。虽是早晨,南方的湿热已经初现端倪,没走多远就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山路两旁树木葱郁,成群的蜻蜓在湖面起舞。偶尔从林间望出去,能看见远处珠江出海口的景色,船只缓缓穿行,海天茫茫相接。我想,每一艘经过这里的船只,船上的水手们望见山上的天后宫,会不会都在心里默默祈祷航程平安?
这座天后宫的前身可追溯到明代的天妃古庙,历经重修、战火,直到1994年才由霍英东先生捐资重建。如今它已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但比起这些名号,更打动我的是妈祖本身的故事。
她不是虚构的神祇,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林默,公元96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她与大海有着特殊的缘分,能预测海上气候的变化,多次救下遭遇海难的渔民。传说她十五岁那年,正在织布时感应到父亲在海上遇险,竟能灵魂出窍前去相救。寝殿里摆放的那台织布机,就是在诉说这个传说。可惜这样一位善良的女子,却在二十八岁时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因风浪太大,不幸被台风卷去。这个年纪,放在今天,该是多么年轻啊。
攀登途中,我们在献殿稍作停留。这里供奉着“蹈海天后”,四海龙王持玉圭侍立两旁。再往上,便是整个天后宫的中心——正殿。推开殿门,香樟木的清香扑鼻而来。3.8米高的天后像端庄肃穆,是用香檀木雕刻后再贴金而成的。最特别的是,这里还供奉着郑和、姚启圣等历史人物作为陪神。这个设计打破了传统,让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相互映照,仿佛在告诉世人:善行与功德,无论虚实,都值得被铭记。
继续向上,终于到达山顶。一座八层高的南岭塔矗立在这里,塔高45米,站在塔下,确实有“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的意境。从这里俯瞰,整个天后宫尽收眼底——层层殿宇依山势而下,一直延伸到广场,再远处就是珠江出海口的壮阔景色。虎门大桥横跨江面,船只如织,这番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山顶的风格外清凉,吹散了攀登的疲惫。我想起妈祖二十八岁短暂却灿烂的一生。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换来了千百年来无数航海人的平安信念。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温暖着今天每一个听说她故事的人。
两个小时的游览很快就要结束。下山时,我们选择了另一条小路,路过钟楼和鼓楼。工作人员说,这里的钟鼓都会按时敲击,那声音一定能传得很远很远,就像妈祖的祝福,随着海风飘向远方。
回程的车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妈祖信仰依然能传承不息?或许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善良、勇敢这些美好品质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妈祖从一位普通渔家女子,成为受人敬仰的海上守护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性中最光辉一面的体现。
虽然只是短暂的拜访,但南沙天后宫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只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建筑精美,更是因为那里承载的一种精神——那种舍小我为大我的情怀,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送别闺蜜时,阳光正好。她将飞向杭州,而我带着这份感动也将飞向恩施。但我知道,以后每当经过沿海地区,望见妈祖庙,都会想起这个早晨,想起那个二十八岁的女子,和她穿越千年依然温暖人心的故事。
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它让平凡的人变得不凡,让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收获的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天后宫留给我的,不只是一段游览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触动,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生命的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