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深圳前海城市新中心的“湾区之眼”揭开面纱,这个以13.1万平方米“双玉盘”形态落地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开业首日便迎来深港市民的“打卡热潮”。在电子阅读占据半壁江山、实体书店屡陷“生存焦虑”的当下,它的登场不仅是一次“空间扩容”,更用“书+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重新定义了实体阅读空间的价值——从“卖书的地方”变成了“可沉浸、可互动、可联结”的城市文化中枢。
“大”的背后是对“阅读体验”的重构
走进“湾区之眼”,最先冲击感官的不是“13.1万平方米”的规模,而是设计与体验的“细腻感”。开敞式空间里,近10万种、超30万册图书覆盖艺术设计、亲子家庭等领域,巨大落地窗将滨海景观与自然光引入室内,一位窗边阅读的市民坦言“累了看一眼窗外,心情都变敞亮”;顶层2万平方米的星空花园连通南北区,未来将承载露天电影、星空音乐会,让“阅读”从伏案动作延伸到“在自然里感受文化”。
更具亮点的是“科技与文化的共生”。现场展示的三折叠投影仪、比亚迪“天神之眼”、全球首款全避障无人机,让读者在选书之余能触摸前沿科技;华南独有的书口印刷机更成“网红”——市民可自定义文字、图片,将普通书籍变成专属藏品。
开业现场的“跨区域吸引力”同样值得关注。一位香港市民专门跨境而来,直言“交通方便,书的类型全,会推荐身边人来”;老年读者则期待“更多活动,吸收知识”。这种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群体的吸引力,让“湾区之眼”跳出了“本地书店”的局限,初步显现出“大湾区文化纽带”的潜力。
实体书店的“破局” 要跳出“卖书思维”
“湾区之眼”的意义,远不止“全球最大”的标签。近年来,实体书店虽有“回暖”迹象,但多数仍依赖“咖啡+文创”的单一模式,难逃“客流热闹、盈利艰难”的困境。而“湾区之眼”给出了另一条路径:以“书”为核心,但不局限于“书”,用多元业态让空间“活”起来。
——“场景的延伸”。它将图书馆与书城打通,又融入露天剧场、星空花园,甚至全年策划超1000场艺文活动——从《壁上丹青·盛世风华》唐代壁画展,到华南首家三体·四维空间科幻中心,再到李敬泽、周国平的文化名家分享会,本质是把“阅读”变成“一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当市民为了一场壁画数字展、一次机甲巡游走进书城,自然会停下脚步翻一本书,这种“非目的性阅读引流”,恰恰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优势。
——“湾区属性的落地”。作为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新地标,“湾区之眼”没有停留在“服务本地”。它引入香港优质剧目、吸引跨境读者,用“文化+旅游”的融合呼应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定位——比起单纯的“卖书”,它更像一个“文化中转站”,让不同城市的人在这里通过书籍、展览、演出产生联结,这正是“湾区之眼”名字中“湾区”二字的真正分量。
——“对实体书店价值的重申”。在电子阅读便捷的当下,人们为何还要去实体书城?“湾区之眼”的答案是“体验感与归属感”:你可以在科技展里触摸未来,在星空下听一场音乐会,也可以带着孩子参与非遗演出——这些“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是手机屏幕无法提供的。它证明,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书籍的载体”,而是“能让人们慢下来、感受文化的场景”。
从“开业爆款”到“长期地标” 考验的是“持续运营力”
开业首日的人气爆棚,只是“湾区之眼”的第一步。能否从“短期网红”变成“长期文化地标”,关键要看后续运营能否持续“击中需求”:比如1000场艺文活动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大众性”,避免陷入“曲高和寡”或“流于俗套”;科技展品的更新能否跟上深圳“创新节奏”,不变成“静态展览”;针对香港读者的服务能否更细化(如繁体书专区、跨境交通指引等),真正夯实“湾区纽带”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湾区之眼”的开业已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实体书店的“破局”,不是与电子阅读“对抗”,而是通过“空间赋能、业态融合、区域联结”,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当一座书城能让老人找到归属感、年轻人找到新鲜感、跨境读者找到共鸣感,它就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心跳”——这或许就是“湾区之眼”给整个行业的最大启示。
文|记者 沈婷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