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墨 吴丽蓉 陶稳 成露
阅读提示
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齐聚古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配套活动亮点纷呈,本届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你到故宫,一次参观,只能看到一个时空的故宫。但在‘全景故宫’里,春夏秋冬、雨雪晨昏的紫禁城都能尽收眼底,‘故宫名画记’里的文物更是达到10亿像素,个别甚至突破60亿像素——用这个精度欣赏,比身临其境看真画还要清晰。”在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平行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的生动描述,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到文物数字化的魔力,这背后,是故宫数字文物库已采集超1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的坚实支撑。
事实上,这只是此次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论坛上的一次很平凡的惊讶与惊喜。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跨越山海齐聚,主论坛定调方向、6场平行论坛深研细分领域、20余场专业沙龙碰撞创新火花,从故宫的“全时空”数字展,到敦煌石窟的“永久数字备份”,再到AI赋能的视听新爆款,一个个“科技+文化”的实践案例,让“破局、破圈、破界”不再是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文明新图景。
破局: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化的核心始终是“保护”。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在论坛中透露,他们团队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12个洞窟的三维重建,累计数据量超500TB,“这些数据让敦煌石窟真正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为脆弱文化遗产筑起数字防线。”国家层面的布局更显魄力,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介绍,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已覆盖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智能传感网络如同不眠不休的‘天眼’,实时预警安全风险,为文化遗产保护织就立体防护网。”
“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树国的观点在多个实践案例中得到印证:“全景故宫”设置1961个全景点位,让全球观众随时领略紫禁城的四季风貌;敦煌“数字藏经洞”云游戏以互动形式再现文物故事,资源库吸引78个国家超2000万次访问;“云上中轴”小程序国际版上线,将109.5万名“数字打更人”的巡检成果推向世界,成为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方案”。
数字技术更让文化遗产“家底”一目了然: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整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专项调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重大资源调查成果,故宫博物院更是采集超100万件文物数据,让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触。
破圈:融合叙事+AI驱动视听新动能
“融合叙事理念正重塑视听产业的审美边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以近两年的爆款作品为例,剖析行业变革方向。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便是典型——总票房超159亿元,不仅拿下影史票房、人次双冠军,更跻身全球最卖座动画电影、全球影史票房第5名。
“这部电影的成功,源于影游融合叙事打造的‘通关’快感,以及自我奋斗、反抗命运、亲情友情等‘接地气’的价值认同。”陈旭光解读道,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电影的静观式接受方式,形成交互性、身心体验性的新美学特质。今年暑期的《浪浪山小妖怪》同样凭借该理念赢得市场认可。
游戏领域的跨界创新同样亮眼,去年8月20日上线的《黑神话:悟空》,以电影化的大银幕画面质感、文学化叙事性的剧情架构、丰富复杂的角色形象塑造以及出色的音乐音效,一问世便吸引全球游戏爱好者目光,成为影视与游戏融合的成功范本。
“AI极大拓展了视觉表达边界,尤其在超现实、风格化、微观世界等传统技术难以触及的领域,能快速生成高度复杂的视觉元素,推动中国视听美学向更幻想化、奇观化演进。”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刘梦雅表示。
视听产品的破圈更带动文旅产业升温:成都借“魔童IP”打造巨型雕塑、光影秀场、主题市集,天津陈塘关推出哪吒文化地标与免费游览活动,均实现客流量与酒店预订量激增;《黑神话:悟空》上线后,山西以27处取景地为核心启动“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山西旅游”词条资讯指数同比增长3178%,不到两个月,相关文物景点接待游客536.9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66亿元。
破界:AI协同打开文化创作新空间
“AI到底有没有原创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在论坛上抛出的问题,引发全场思考。过去两年多,他通过AI创作了12万幅绘画,用实践给出答案:“用300个提示词生成一幅画后,再也无法复制出相同作品——AI绘画具有稀缺性。”在他看来,AI创作有无数条概率路径,而找到最佳路径,需要提示词能力、美学理论与审美眼光的结合,这正是AI原创力的关键所在。
沈阳的探索不止于绘画,其团队还尝试用AI制作音乐、短剧。“AI初期可能只生成70分的作品,但通过反复人机交互与人工校验,能不断提升创作水平。”他强调,“AI的能量源于人类集体智慧,经过校验后,才能真正为人类所用”,而未来的创作模式,将是“人借助AI实现个性化表达”,每个人都能结合独特思维,产出专属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则以800多天的“对比创作”实践,展现AI与传统艺术的共生关系——他一边用AI创作,一边坚持传统绘画,将这个过程比作“数字世界里的西天取经”。“AI创作有颠覆性思维,但传统绘画依旧不可或缺。”舒勇认为,积极运用AI,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社会经验,才能为AI发展与人类未来提供理论支撑。
“从抗拒到拥抱,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正在重塑。”清华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副院长吴琼的观察,道出行业共识:“科技辅助创作,不仅大幅提升效率、拓展表达方式,更冲破了以往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这种转变,正是科技、艺术与人文共融共生的生动写照,也为文化创新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工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