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这种感觉?
去机场或者热门景点,总觉得和以前不太一样。就说出关,我们这边刷脸的自动通道,嗖嗖几秒就过一个,快得几乎看不见人影。可一扭头,旁边的人工查验柜台,好家伙,排的队甩出个S弯,乌压压全是各种肤色的面孔。
有背着登山包的背包客,有穿西装一脸严肃的商务人士,也有推着婴儿车一家老小全上的家庭。
第一反应:这不正常吗?但如果告诉你,这股人潮的数量,可能已经悄悄追上了日本,甚至超过了泰国这种纯靠旅游吃饭的国家,是不是就有点“反常识”了?
一场我们自己都没太留意到的“入境游狂欢”,正在眼皮子底下悄然发生。
一场“低调”的狂欢。
我查了下数据,着实吓一跳。光是今年上半年,持外国护照入境中国的有1916万人次。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横向对比一下:同期去泰国的外国游客是1600多万,去韩国是800多万。就连公认的旅游强国日本,也只比我们多出两百来万。我们还在琢磨去哪儿玩性价比高,自己家却不知不觉快成了世界旅游的“新中心”。
这场“低调的狂欢”并非偶然,背后是几股力量的合流。
首先,政策的临门一脚。 引爆点非常直接,大规模的单方面免签和互免签证政策。本以为只是开了个门缝,结果一下子涌入了太平洋的水。数据显示,上半年超过70%的入境外国人是免签进来的。这大大降低了旅行的决策成本和时间成本。
其次,一种“降维打击”般的体验。
老外们好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价值洼地。他们在欧洲喝杯咖啡的钱,到中国能体验到最便捷、最安全的现代生活。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德国小哥在柏林买东西还得常备现金,一来中国,发现路边卖烤红薯的大爷胸前都挂着二维码。这种冲击力,对我们是日常,对他们却是未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移动支付、快到离谱的高铁和快递、安全到半夜还能出门吃烧烤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是个需要付费购买的“未来世界升级包”。
最后,一种“破除迷信”的快感。
过去,西方媒体喂给老外的中国印象,无非是长城、故宫、大熊猫这“老三样”。现在,一个法国背包客过来,他不是为了打卡旅游手册,而是为了亲眼验证脑子里的刻板印象。当他在重庆的8D立交中穿梭,在长沙的小巷里嗦粉,在景德镇自己动手做个瓷器……他会获得一种“我看到了真相”的巨大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如今成了新的社交资本。在Instagram上发一张新疆喀什老城的照片,可比在埃菲尔铁塔下比个耶,酷多了。
这2000万人的涌入,绝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对整个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重塑。不同国家的游客,展现出了清晰的目的地偏好,这正在催生出更具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韩国游客钟爱张家界,视其为“孝道山”,甚至有“游张家界,尽儿女孝道”的说法,催生了大量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康养+观光”线路。
东南亚游客则热衷于探索云南、新疆、哈尔滨。他们寻找的是文化上相近、但自然风光极致体验的“反差感”。
欧美游客则痴迷于中国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北京的胡同与国贸CBD、上海的外滩与陆家嘴,是他们感受中国脉搏的最佳窗口。
外国游客的增多,是对国内服务业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升级的绝佳契机。
从多语种菜单、清晰的英文交通指示,到酒店、航司的国际化服务标准,再到景区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将系统性地提升整个行业的接待能力,最终受益的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国内游客。
所以,下次当你在外滩、在宽窄巷子,看到越来越多外国人举着手机,一脸不可思议地扫码付款时,不妨多想一层。
你看到的,不只是一门生意。每一次他们为高铁的速度惊叹,为街边的烟火气着迷,都是在为我们共同创造的生活,投下一张无声的信任票。
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身份的转变:从曾经的“世界工厂”,慢慢变成一个“世界公园”,甚至是一个“世界的生活体验馆”。
这股浪潮才刚刚起头,我们都在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