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记者陈爱平)随着中外游客加速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呈现“年轻态”特点。
夜幕降临,第36届上海旅游节25辆花车流光溢彩,缓缓驶过位于徐汇区的鑫耀·光环Live商圈。草地上《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小猪妖”气模装饰与四川阿坝州花车上的“大熊猫”、上海野生动物园花车上的“狮子王”等相映成趣,吸引正在此锻炼的上海市民方雪驻足拍照,大呼“好看!”
今年上海旅游节推出“跟着花车游上海”活动,花车所经过的古镇、公园、街区等,既是附近居民好去处,也是热门的旅游“打卡点”。例如鑫耀·光环Live云集多个运动场馆,日常既有众多都市白领和亲子家庭来此,也以“元宇宙”“二次元”闻名,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粉丝”。
9月24日,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经过鑫耀·光环Live商圈,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新华社发
“这些文旅新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文化生活、增进社区交流、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载体。它们的创设、迭代过程,又吸引许多居民参与其中,大家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学钢说。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嘉亭荟商圈正开启“艺见未来”艺术季,其中的艺术展融入社区居民共创作品,戏剧场开设亲子家庭公演工作坊,音乐现场有本地音乐人“嗨唱”,艺术季成为市民游客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9月26日,人们在嘉亭荟商圈观看艺术展览。新华社发
越来越多城市旅游休闲活动更显“年轻”。在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发布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介绍,北京、上海、长沙、西安、哈尔滨等多地,传统节庆、赛事积极引入沉浸式体验、潮流文化、在地探索等新元素、新业态,打造“动感十足”的消费和体验场景,形成市场供给与人们消费需求互相促进、推动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业界专家看来,“家门口”旅游休闲体验持续提升的背后,是城乡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负责人楼嘉军认为,各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注重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休闲“名片”,也不断成就着人民美好生活愿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