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作为上海人,只要在外省人问起“你是哪里人?”,我不得不如实相告自己是上海人。但经常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对方在听说我是上海人时,往往会表现出羡慕的神态,而且十有八九还会接着话题说:我姨在上海工作,或者说我舅舅在上海当兵、再或者说我姥爷姥姥是上海人等等,似乎与上海沾上点瓜葛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但对于上海人的行为做派,外省人又常常是贬低与鄙视的。这就形成了典型的矛盾:一方面是羡慕,另一方面是贬低。

上海公园里的秋色
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
上道外滩的历史建筑:英国领事馆
有一次在贵州旅行,旅行团在大厅集合。由于出行的大巴遭遇堵车,导游便让大家在大堂休息等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因早餐吃得不多,便拿出饼干点心吃。不多时,大巴来了。两位朋友忙忙地收拾放在茶几上的包装纸和碎屑,把它们扔进垃圾桶。这看似很有素养的行为,却被一个外省游客讥讽:看看,上海人就是多事!语言之中,充满了对这种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整洁行为的不屑,亦是对上海人行为举止的嘲讽。这种十分无厘头的讥讽,让我们感觉很没有道理!

上海公园里的秋天红叶
上海浦东的建筑群
上海宝山的罗店老街
还有一次,我们在江苏周庄游玩,在一处古民居的转弯处,许多游客在拍照留影。只见,外省游客清一色地或作夸张的举手欢呼状、或把披巾散开迎风挥舞、或几个人挤在一起用手摆心型造型。唯独一个上海姑娘上去拍时,把长发从后背拢向前面,在古民居的转角处把身子探出三分之一,镜头里飘逸的长发轻舞,白色的T恤衫在建筑坳黑的墙色衬托下格外显眼。但上海姑娘简单自然、俏皮可爱的造型,却被外省人贬为做作显摆:上海人就是爱出风头、爱卖弄。让我们一众上海游客听了十分无语!可奇怪的是,接下来拍照的外省人,都仿照上海姑娘的动作造型,妥妥地是心口不一:嘴上贬低,心里赞同!

上海郊区的红叶林
上海外滩源的《邮电大厦》
上海宝山区的居民小区
疫情期间的一次旅行,更让我无语。为了减少互相之间的感染机率。吃团餐时,我们几个上海人事先向同桌的外省人说明:疫情期间为了避免病毒传播,大家用公筷。为此,我们十分认真地在每盘菜上搁一双公筷,方便大家使用。结果,我们慎重、认真的举动,换来的是外省人的漠视。他们根本不用公筷,我行我素地用自己的筷子东挑西拣。见此形情,我们每次团餐只能草草地扒拉几口便离席。对于他们的不配合,我们既没有一句怨言,反倒自己忍让克制。可同桌的外省人不仅不领情,反而私下说:上海人就是多事,吃顿饭都那么累人。不知是饮食上的不注意,还是旅行车空气不流通,结果我们整个团全部感染,没有一个人幸免。

上海公园里的红叶

上海卢浦大桥景观

上海公园里的荷花
上海的优越,来自地理位置、来自特殊历史、来自中西合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有上海这样一座既现代又怀古、既繁华又清冷、既时尚又传统的城市感到欣喜。因为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是中国阳台上的一盆鲜花,展示的是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未来。对于上海人的有些言论做派,可以不理解,但不要鄙视;可以看不惯,但不要非议;可以不盲从,但不要贬低。总之,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做派,都应互相尊重,互相礼遇,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和谐共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