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庆中秋假期临近,湖北武汉再受瞩目。
相关OTA平台显示,这个假期,武汉是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线预订人次同比增长35.5%。武汉,这座“百湖之市”何以受青睐。
金秋的武汉,文旅活动精彩纷呈。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核心城市,拥有千万级人口规模与两万亿经济体量,文旅产业发展禀赋得天独厚。
面对即将到来的假期,武汉将安排花车巡游、炫酷无人机秀、金秋菊花展、国际赛事、明星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这些成为其吸引游客的有力抓手。
然而,武汉的“火”,不只是靠丰富的旅游业态,更有赖其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当前,“百湖之市”武汉,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故事。
生态修复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根基所在,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生态修复内容和相应的修复项目,涉及不同的相关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此,“龙头”武汉坚决扛起“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用 “留白留绿” 的智慧守护着大江安澜。
作为拥有百公里长江岸线的滨江都市,武汉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390座各类码头完成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如今,依托生态保护要求,武汉已形成“一轴三区六段”的城市总体功能布局结构,80.7公里滨水空间与105公里环湖绿道形成生态双翼,既守护了 “江豚逐浪” 的生态奇观,更让市民享受到 “推窗见绿、临江亲水” 的生活品质,彰显了“还水于自然、还水于民” 的治理初心。
对“工业重镇”武汉来说,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产业转型是必须迈过的坎。守着穿城而过的长江,武汉懂得转弯的“险”,更懂得转弯中的“机”。
“十四五”以来,武汉锚定“三大优势转化”,在转型突围中重塑自身新时代之“重”。5年间,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坚定不移转型,锲而不舍闯关,在转型闯关的关键时期,武汉抓住了机会,走对了路子,没有“失速”。
武汉产业转型背后,是产业向新开拓,是业态以新布局,与此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在向“新”破局。“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习近平总书记 2024年在湖北考察时的谆谆嘱托,恰是武汉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这种“新旧并举”的路径激活着武汉的绿色生产力。近3年,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的科研团队突破了“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在光谷,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在车谷,工业机器人与技术人员协同作业,平均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
新兴产业蓬勃生长,传统产业也在经历“绿色进化”:武钢年产200万吨的钢渣,从“工业包袱”变成了铺路用的抢手货;中冶南方的发电技术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亿吨;而随着“中碳登”这一“重大战略平台”覆盖面的扩围,武汉正在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
“科技创新 + 制度创新” 双轮驱动,武汉让绿色转型的“含绿量”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 “含金量”,推动“三大优势转化”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作为大河治理的交流平台,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举办,引来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深入开展对话与合作。协同共治,才能长效发展。其实,武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也是城市治理之路。
在政府层面,四级河湖长制织密监管网络;市场层面,“武碳江湖” 小程序实现了 “个人减排、企业买单”的闭环;从 “武鄂黄黄” 都市圈的生态共治到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再到打造全球大河治理交流平台,武汉的绿色发展之路,有着多层次、全方位的机制护航。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种理念,更是大势所趋。武汉一路走来,以生态修复守住发展底线,以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内生动力,以协同共治凝聚强大合力,让自身“湿地花城”的底色愈发鲜明,也展现了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担当。
正如金秋的菊花展年年绽放,武汉的故事,终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中,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