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7日讯(记者商佩)9月26日,2025“大河对话”平行论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大河文明表达”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埃及、希腊、巴西等多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河类型的国家文化公园如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如何在空间、科技、生态领域进行有利于国际交流与传播的文化和价值表达。
论坛上,不同大河的古老智慧交相辉映。埃及旅游和考古部部长助理阿迈德・瑞和马指出,尼罗河的规律性泛滥催生了古埃及的历法、农业与宗教观念。在提到中埃两国联合将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申报世界遗产时,他认为这是“文明对话的实体见证”,体现了两大河流文明的深度共鸣。
阿迈德·瑞和马出席2025“大河对话”。记者孙大卫 摄
“中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世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表示,该建设可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任慧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定位。她表示,与国家公园侧重生态不同,文化公园的核心功能是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日本和巴西的实践展示了文化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日本水论坛总经理浅山由美子分享称,日本的国家公园与人们的生活、耕作及节庆紧密相连;河流不仅是景观,更是灾害管理的生命线。巴西水博物馆馆长莉莉安娜・纳瓦尔则关注河流与原住民、社区文化身份的关联,呼吁重视记录沿河社区的仪式、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技赋能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国家交流专委会主任邓清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让静态遗产“活”起来;《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则提出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阐释传播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世界生动展示长江文明。
论坛呼吁采取更整体、包容的视角看待大河文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杉浦爱表示,理解大河文明需将水文科学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越南国家大学教授阮氏贤指出,守护“母亲河”不仅是经济所需,更关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责任。
【罗田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