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到银川,很少有提到“西夏区”的,在很多人心里,银川,代表的是兴庆区或者金凤区。换句话来说,西夏区受到的关注度要比其它两个区要低。
而提到西夏区,人们可能会说有个怀远夜市,有很多景点等,而对于这个“西夏区”本身,知之甚少。简单来说,西夏区有吃有玩,仅此而已!
对于很多“老银川”们来说,西夏区叫“新市区”,有关它的记忆,基本都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五十至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一些人和事。
于是,很多人说,西夏区是一个被银川“遗忘”的地方!比如,前几天银川火车站新开了地下通道,出口竟然没有在老火车站出来的!原来的通道为什么不启用?这而也让很多西夏区的人们有些郁闷!
引申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夏区的定位是什么?
其实,西夏区的历史也是丰富!远古的岩画历史就不说了,贺兰山隆起,让黄河改道东渐也不说了,就从公元1020年开始说吧!
公元1020年,党项李明德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是为“兴州府”。与此同时,他把目光望向都城的西面贺兰山脚下,开始了王陵的动工。于是,一条由银川城通往贺兰山脚下的路出现了,此后加上沿山的佛寺,营城等的完善,如今的西夏区区域内也开始变得人多起来。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新满城的修筑,八旗兵的田地扩张到了如今的怀远路和西花园巷片区,这里成为了八旗兵将军的府邸。
到了民国时期,“宁夏王”马鸿逵在如今的怀远路和西花园巷片区搞起了“西花园机场”,八旗兵将军的府邸由于地势高,成为了机场部和很好的瞭望塔。
到了新时代,为了发展宁夏,铁路修建被提上日程。在“西花园机场”的便利配套条件下,于是公元1958年,银川火车站出现了。接着更往西,三线建设的厂房,在知青和援建支宁人奉献的青春和汗水浇灌之下,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加上宁夏大学的迁建,于是西夏区的前身“新市区”出现了!
这也成为了西夏区最初城区框架!而同心路市场的出现,成为了“新市区”最为鼎盛的标志!
而此时,银川的城市发展规划的重心却转回到老城,西夏区一下就像是被定格了,随后的城建就如同是微调,虽然后来商业综合体的出现,怀远夜市的闻名,大学城的名副其实,景区的开发,贺兰山东麓的葡园飘香满世界,但是,西夏区却给人一种变化不大的感觉!
于是,是讲好历史人文故事还是纳新出彩?这成为了摆在西夏区面前的现实问题!
很多人说,西夏区老旧小区多,老人多,新银川人多,却忽视了其实西夏区的年轻人更多,地也更多!哪所大学没有几千号人?如何把大学城里的人们容纳到西夏区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这才是应该需要考虑的吧?
或许,西夏区的困境,恰恰是它最大的机遇。当城市发展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时,这片被时光浸透的土地反而保留了最珍贵的城市记忆。贺兰山脚下的王陵遗址群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活态的历史课堂。
大学城与老厂区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像801,汽修厂等这种新旧交融的张力,让西夏区成了银川最具实验精神的区域。并且当其他城区在追求"高大上"时,西夏区浑然天成的市井烟火气,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城市资源。
可惜的是,如今的西夏区也在向大而同的城建方向走,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惜。当然了,为了发展,这样的做法也可以理解。
或许该重新定义"被遗忘"——这不是被抛弃,而是被时光精心保存。就像火车站地下通道的争议,表面是规划失误,实则是城市记忆的顽强抵抗。那些上世纪的红砖厂房、法桐林荫道、老式筒子楼,正在成为新一代文创者的灵感源泉。
当金凤区用玻璃幕墙拼凑天际线时,西夏区用包浆的老物件讲述着更动人的银川故事。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用好,会不会用!毕竟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些显得有些老旧落后的感觉!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