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老师拜谒关中书院,因在维修没有开放,我们只好到周边转转。沿着老城根,我步行,李老师骑共享单车,晃晃悠悠转,感受古城的历史韵味。过了下马陵街一带,我们看到了东仓街。
东仓门
四四方方一座城,西安自古以来,规划就很规规矩矩。一些地名,有东有西,有南就北。如有西市,就有东市,因唐长安的东西两市而得名。有西仓,也有东仓,西仓因永丰仓而得名,东仓因敬禄仓而得名。由此出现了东仓门、东仓巷、县仓巷等与之相关的地名。上一周刚转完西仓的文创集市,这次又走在了东仓的街道上,我才想起冬天来过这里,还拍了不少照片。
东仓的由来
东仓,位于府城东门大街中段路南,在原隋唐长安外郭崇仁坊处。唐末韩建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被隔于城外。形成于明初向东拓筑府城后,南北纵街,北至马场子,南至下马陵。此街中段路西为敬禄仓,因在府城东,俗称东仓。
东仓门馍店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敬禄仓在通化坊,俗呼为东仓,属粮道,为收支更麦及马干豆总处。敬禄仓为清初西安府正仓,接纳该府所征赋粮,主要供应本府官员俸禄,位于陕西布政司东南。旧属都司,雍正年间改归粮道管辖。
东仓门居民
现在的东仓是西安城内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没有历史遗迹,只有在街口设置了一个仓库造型,提醒这儿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辛亥革命,西安打响“第二枪”,满城攻陷后,好多设施毁于战火,东仓也不能幸免。加上几次战争,原来的东仓已废弃。再后来,东仓一带逐渐变成了居民区。现在,成了一个“声、色、味”俱全的老街道。
西仓展出的鼓乐老照片
东仓的“声”,东仓鼓乐,历史悠久,为明清时为皇家粮仓所属的官办鼓乐社。东仓和西仓均有鼓乐社,直至清末,官仓停办,鼓乐活动也随之停止。但音韵传承了下来,听说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演出,前些年我曾看过,不知道传出此处。西安的鼓乐,何家营的很有名;还有城隍庙等道家的鼓乐,历史都很悠久。西安鼓楼,以前有鼓乐演出,不知道传承自哪里。
县仓巷
东仓的“色”,也就是看点,有一处建于清代的清真寺,色彩斑驳,很有古味。清康熙二十二年 ( 1683 年),加强对西安城的军事管理,在满城以南修筑南城,成为清初汉军的驻地。为了适应军营中穆斯林官兵的生活方式,在南城内的西侧专门修建起一座清真寺,一些回族居民相继迁居于此,俗称为“回回巷”。整体模仿化觉巷清真大寺,被称为“稍麻寺”(小寺)。
东仓巷
东仓的“味”,来自早市,上午6点至9点开市,蔬菜、水果,还有各类美食,散发着长安的味道。除美食外,还有日杂用品,品种繁多,物美价廉,赶早市的人很多,热闹程度不亚于小南门早市。可惜两处早市离我们太远,我和李老师都没去过,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