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河水流不完,鲜花开满山;重重青山望不断,马帮行路难。”这首歌唱出了茶马古道的苍茫与坚韧,也道尽了丽江永胜期纳镇清水村曾有的岁月回响。9月26日,在FM97.7丽江旅游交通广播的直播间里,丽江永胜期纳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杰通过电波为听众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古村的历史之门。这座古村落,正带着它独特的边屯文化印记,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
丽江永胜期纳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杰。(供图)
点击收听
清水村的历史能追溯到唐宋时期,最早是纳西、傈僳等民族的聚居地。直到明代,澜沧卫在此设立“清水驿”,这里就成了连接“澜沧驿”与“云南驿”的官道节点,北可进藏、东能入川、南达大理昆明、西通临沧德宏乃至缅甸,马帮的铜铃声曾日夜萦绕街巷。那时,驿站依卫所制度派兵驻守、屯田传驿,后来军团官兵与当地民族通婚繁衍,再加上冯、何、袁、阮等汉族姓氏陆续迁入,各民族在劳作与生活中交融,让清水成了边屯文化的鲜活见证——从最初的军事驿站,慢慢长成了烟火旺盛的村落。
清水村全景。(供图)
这份厚重,更藏在村里的一砖一瓦里。据程杰介绍,清水村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4项“国家级桂冠”,光是明代建筑就有6栋,占了云南省明代古建筑的十分之一,瑞光寺大殿的彩绘、阮家大院的过厅格局,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韵味;加上近600处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还有刻着“清水驿”三字的南阁楼、保存完整的回澜桥,每一处都印证了清代“清邑约”时期的繁华——那时,这里已是“三街十八巷”的规模,与大理喜洲并称为“云南第一村”,集市里的叫卖声、书院里的读书声,曾是最热闹的声响。
“清水驿”刻字。(供图)
几山书院。(供图)
清水村老街商铺。(供图)
清水村古建筑。(供图)
清水村古建筑。(供图)
清水村古建筑。(供图)
即便时光流转,清水村的老底子也没丢。清朝乾隆年间就有的滇戏,现在仍有人围坐戏台听得入迷;明清时流传的洞经音乐,乐队还照着清代的“工尺谱”,在婚丧嫁娶时奏出古朴曲调;端午包粽子、抹雄黄后,全村登高爬石崖山,火把节点火撒松香,春节唱老戏耍纸龙……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就连早餐“吃茶”时必喝的永胜油茶,还有打铁、做豆腐、酿甘蔗白酒这些老手艺,也还在村民的日子里鲜活着。这里自古重教,从清代的几山书院到如今的清水小学,出过“拾金不昧”载入全国教科书的刘思善,也出过奏请乾隆皇帝减免金沙江两岸少数民族淘金重税的翰林刘慥,文脉绵延,生生不息。
清水村民观看滇戏。(供图)
清水村端午节活动。(供图)
如今的清水村,街巷里仍留着“两纵多横”的小网格格局,红椿、榕树等古树遮天蔽日,黄泥田水库的水绕村而过,1520米的海拔让这里气候温润宜人。程杰表示,春末夏初、秋末冬初是清水村最宜人的时节,不妨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来到清水村,用1—2天慢慢看古建、走古巷,在本地馆子尝口农家菜,住简约民宿听一听村里的故事。
丝窝糖。(供图)
清水村民自家腌制的火腿。(供图)
就像歌里唱的山水总在,清水村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程杰说,守护好这些老建筑、传承好这些老文化,是清水人的使命。当你走过古桥的石拱,仰望南阁楼“清水驿”刻字时,遥远的马蹄声与市集喧哗仿佛还在巷弄间回响——这一曲跨越时空的边屯长歌,正等待知音前来和鸣!
END
编辑/和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