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去了
府河第一场——郫都区太和场
这一期,我们将来到
——蒲江西来场
在这里
有铁溪河两千年前“哗啦啦”的流水声
古榕树下依旧飘着凉茶的香味
白天看千年船棺、汉代“炒钢”炉
晚上数“百颗灯”、听老戏台吼川剧
......
▲蒲江县西来古镇风光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西来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以冶铁出名;两汉三国时期,这里是成都平原通往邛笮地区的经由地;西魏恭帝二年(555)在此设临溪县。自设县起,临溪一直是方圆数十里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建制历时长达500余年。
临溪县名来自临溪河,临溪河又称铁溪河,发源于名山深处,该河流经百丈场、茅河场、复兴场,过临溪故城一路向东,与南河和斜江河合流经新津汇入岷江。
北宋熙宁五年(1072),临溪县降为镇,辖属于临邛县;明洪武时期又将其划转于蒲江县。现临溪古城故址遗留有夯土筑成的残余古城墙。
Part.01
西来镇的得名与变迁
▲西来古镇 图片来源:绿色蒲江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于今处设西来场并设西来铺。西来场,也称西崃场,清时属“下五乡”之泰和乡。
得名“西来”,传说是因为场上曾建有关帝庙,与众不同的是该庙大门西开,当地县令感念关帝爷从西而来,荫佑众生,并借用“佛法西来”之典故,将临溪场易名为西来场。
“西来”之名,或与旧时的“西宁寺”有关。西宁寺,也称西林寺、西来寺,明末毁于战乱,清初重建。西来场于民国时设团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西来联保为西来乡。20世纪50年代后期,设西来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西来乡,1992年改置西来镇。
Part.02
古蜀文明、汉代冶铁
与茶马古道交汇之地
广袤的沃土平坝,加之充沛的溪河水量,蒲江区域自古就是发展农业和适宜人居的地方。往前追溯,古蜀先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居聚于此并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
这里先后出土的多具船棺,传递出众多的远古信息。船棺墓葬作为两千年前巴蜀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在四川多地有所发现。这里出土的船棺中有玉环、战国半两钱和带有“王”字的图章等物,以及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等。
▲千年船棺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经专家们考证,船棺所葬的可能是古蜀开明王朝的王室族人,图章上的字是罕见的“巴蜀图语”,即巴蜀先民早期的文字雏形。
多年前,考古专家对成都平原冶铁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在西来场外铁牛村里发现了汉代大型冶铁基地。遗址中填埋有炉砖、铁渣等冶铁废弃物,堆积物旁还发现了7个“炒钢炉”。炒钢炉的发现,表明此地的冶铁技术在当时为“国内领先”。
▲堆积冶铁废弃物的土坑 图片来源:福从西来
中国古代炒钢技术大约发明于西汉中晚期,具体操作就是将生铁加热至熔化,掺入矿石粉于其中,从而使生铁中的含碳量降低而成钢,即通过“炒钢”过程来提高生铁的韧性和质量。
西汉中期以后,使用青铜器之外,开始大量使用钢铁制品,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兵器。这些钢铁制品均来于“炒钢”技术形成的低碳铁。西来及其周边有十余处古冶铁遗址,两千多年里,当地的冶铁生产,规模庞大,其制品销往成都诸地并远销至滇黔地区。
可以肯定地说,当地的冶铁制造业对农商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来一地于汉代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
水陆通达,西来场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场旁临溪河边的临溪渡,为古时的官渡,也是古时水陆通衢的集贸点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惯看秋月春风,阅尽沧海桑田,码头边十余棵参天耸云、枝繁叶茂、姿态婆娑的千年古榕,目睹和经历了西来曾经的繁荣与变化。
▲千年古榕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Part.03
熙来攘往赶场天
西来场老街的烟火气
▲老街古巷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徐平 摄
与其它很多古镇场一样,西来场保留有老街古巷。文风街、簸箕街、龙眼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等构成了镇场的老街区。文风街为正街,街巷两旁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青瓦坡顶木板槅门,部分带有阁楼,建筑形态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特点。白天里,很多人家会将木槅板一扇扇地取下,开店营业;到了傍晚,又将木槅板一扇扇地安放回原位,关门歇业。
老街巷里,有很多饭馆,美食美味吸引着乡人和游客。香蜡钱纸、篾活竹编、山乡土产,一些小店铺里保持着传统,也保持着小镇古风。赶场天里,场镇街上十分热闹,买卖交易的、走亲访友的、喝茶聊天的,熙来攘往。
▲“徐待诏”理发店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徐平 摄
镇上有一家理发店,其门额木匾上写着“徐待诏”三个大字,很是醒目。待诏,本意是等待诏命。称呼剃头匠为“待诏”,源于旧时对手艺匠人的敬称。当然,过去的剃头匠手艺高超,剪发、剃须、刮脸、掏耳朵等,面面俱到。如今在西来场上还能见有理发师傅自称“待诏”的,其文雅显见,亦当是传统的承继。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徐平 摄
Part.04
清初移民与西来盛景
从万寿宫到文风塔的建筑见证
西来场的古建筑很多。早年场上有一座王爷庙,后来改作禹帝宫。禹帝宫为合院殿式建筑,包括正殿、厢房、戏台等建筑单元,民国时曾作为学堂使用,后来划归为供销社,可惜现已被拆除。
明末清初,湖广、江西,以及山陕等地移民先后迁徙来到西来,留下了很多带有外地建筑风格的商馆民宅。禹帝宫,就是湖广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故又称湖广馆。
万寿宫,又称江西馆,据说是江西籍移民钱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所建,二层砖木建筑,包括山门、戏台、正殿、厢房、后殿,以及两个天井,转角楼四面相通,曾是西来场最为宏大气派的建筑物。
封火墙高大的贺家老屋是陕西籍移民修建,据说贺家创办“大川号”商号,经营米、盐、布等商品,在蒲江地区颇为风光。贺家对面是另一富商徐钧太,徐家所建的过街楼和小姐楼,也是当时耀眼的气派建筑,曾被改为私塾,后来因年久失修被毁。
西来场的繁盛,清初外省移民功不可没。明末清初,遭受战乱影响,相当长的时间里蒲江一带也是人烟几绝,田地荒芜,在清廷垦荒优抚政策下,外省多地移民纷至沓来。
最具文化色彩的,也是场上的标志性建筑,文风塔和戏台是西来场的两处古代遗存。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文风塔(也叫“惜字宫”或“字库”),高约8米,重檐翘角,石砌六方塔身上精雕细刻、漆色浓艳,顶层匾额镌刻有“文风塔”三字,塔身正面刻有“惜字宫”三字。
▲文峰塔 图片来源:成都文旅西来公司
惜字宫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地方,产生于“敬惜字纸”、“惜字得福”的古文化环境。惜字宫正面刻有联文:“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透过该对联能看到惜字宫所蕴含的厚重精深的文化。
建于清朝中期的西来古戏台,至今仍在使用。逢年过节,或举行各类活动时,常常都有戏剧表演,场面甚是热闹。
▲老戏台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百颗灯”,是西来场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场上居民都要在街头举行燃灯挂灯仪式。高高的灯杆顶部有一伞盖,灯杆两侧竖列分别挂有18盏灯,另灯杆顶部和底部台座外各有一盏灯。灯的数量多,当地人称其为“百颗灯”。烧香点烛、求神拜佛、祈福许愿,是挂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百颗灯 图片来源:绿色蒲江
镇场西头过漫水桥,再往西走几百米,就是“成都战役纪念馆”。成都战役,指1949年12月国共双方部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新津、邛崃、大邑,以及蒲江西来一带为主战场。此次战役中,国民党军第五兵团7个军被全歼。其后,国民党军多个部队相继投降和瓦解。纪念馆中展出了有关成都战役的一些图片、图书和文物,纪念馆对面为“成都战役烈士陵园”。
春天里的西来场,大概是景色最美的时候。站在河边抬眼望去,大片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黄灿灿的菜花,还有茂林修竹掩映的林盘。燕子会在每年这个时候飞来,“叽叽、啾啾”,在田地和溪河的上方飞舞。每户农家的屋檐下都密布着燕窝,燕子忽来忽去。这可是川西平原里已经很难看到的景象了。
触景生情,笔者曾随赋一首小诗:
菜花地里浅深黄,
衔筑泥窝雨燕忙。
农舍门前飞靓影,
客人抬眼探房梁。
古镇老场,免不了要进行新的开发。西来场新建了来安廊桥、鹤山书院、临溪画院、临溪塔等建筑。新旧两处,增加了游人玩乐看点。古镇商业味道渐浓,游人渐增,自然也多了些喧嚣。不过,黄昏或清晨的宁静中,游走在老街古巷,或河边桥廊,呼吸着乡村里清新的空气,依然让人感到惬意和舒心。
游玩攻略
地址: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
门票:免费
自驾:定位“蒲江县西来镇”,约1.5小时车程;
公共交通:乘坐高铁,三十多分钟到西来高铁站,西来高铁站出来步行1公里左右到达西来古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