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元茹 姜雨璐
在洛阳的大街小巷中,身着襦裙罗衫的游客已成流动风景,一条街上“6个貂蝉7个武则天”的戏称背后,是汉服体验消费的蓬勃兴起。
更令人称道的是,洛阳这座古都并未止步于文化IP的流量红利,而是通过 “异地还衣”“共享试衣间”等微创新,将有趣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服务消费场景。游客从洛邑古城尽兴后前往白马寺,无需折返还衣,只需在就近的快递柜支付 10 元运费即可完成异地归还;无论汉服出自哪家店铺,带有 “共享汉服” 标识的门店都能提供免费头饰拆解等专业服务。
这种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服务升级,让“穿越之旅”更显贴心,不仅将传统文化体验与现代消费需求完美结合,也正是国家扩大服务消费政策的生动实践,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与未来潜力。
近日,国新办发布会明确提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既是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经济内在活力的关键窗口。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以扩大优质供给为切入点,持续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这也是扩大服务消费的核心举措之一。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在增长,无论是娱乐业、文旅业还是金融业,消费需求都在不断提升。同时,人才向服务业加速流动,也为行业注入更多创意与活力。加之国家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当前,中国服务消费正呈现出三大鲜明特征,勾勒出市场发展的清晰脉络。首先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本地化服务成为增长新亮点。从生鲜配送、家政服务到家电维修、鲜花速递,数字化技术让本地生活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即时零售” 模式的兴起更是让服务消费的便捷性大幅提升。其次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精神性服务需求占比提升。相较于传统的生活性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知识付费等精神层面的服务消费增长更为迅猛。洛阳汉服体验的火爆、博物馆文创的畅销、演唱会的座无虚席,都彰显了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再次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从数字金融到智慧医疗,从直播电商到沉浸式体验,政策的宽松包容为服务消费新业态提供了生长土壤,推动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谈到未来服务消费的着力点,盘和林强调要聚焦“松绑”与“激励”,一方面打造宽松包容的环境,允许新兴服务业态“先成长、后规范”,以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另一方面要激励创新,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鼓励其迅速做大做强。
洛阳的实践证明,服务消费的升级,并不总需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藏于细节、成于体验。将文化、服务、环保消费理念深度融合,打造出让游客难忘的沉浸式体验,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吸引力。
当服务真正以人为本,消费就能既叫好又卖座。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