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黄金周,向快乐出发
双节遇非遗,解锁新玩法
双节遇国宝
运城“潮”好玩
中秋国庆沉浸式文旅体验季!
“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
重磅上线!
运城非遗项目入驻景区!
这个假期,来运城
让文化与风景撞个满怀!
非遗进景区
活动时间
10月5日-10月8日
活动地点
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
岚山根
神潭大峡谷
普救寺
鹳雀楼
黄河大梯子崖
李家大院
永乐宫
绛州鼓乐、桌子戏、高跷走兽等非遗项目重磅入驻景区!每日每个景区上演2场,每场35分钟,鼓点激昂、技艺惊艳,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河东大地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
主办单位
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雏形。唐武德三年(公元620),李世民率军大破刘武周,为庆祝胜利,他的部队曾于此首演了以擂大鼓为主的《秦王破阵乐》曲。此乐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为主要表现形式,伴以板、锣等乐器,其演奏法归纳起来有击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环、蹭鼓皮、滚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种。演奏起来浑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富有力度,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绛州鼓乐以鼓为核心,使肢体语言与鼓乐语汇相辅,将文化融入鼓乐,用鼓乐昭示文化。表现出黄土地的博大胸襟与浑厚底蕴,是中国民间锣鼓乐的优秀典范,堪称“国之瑰宝”。曾远赴丹麦、摩洛哥、马拉西亚等世界各地巡演,受到国内外观众高度赞誉。
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以其独特的形式而闻名四方。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脚下高跷必须是同步行走并步调一致,难度极大。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是由古时流传下来。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鳌、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是汇集了音乐、武术、戏曲、杂耍等民间艺术元素的舞蹈艺术。稷山花鼓的特色打法有“走场花打”、“板凳对打”、“高台花打”、“高台倒打”、“胸头鼓8字打”、“缠腰甩打”等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极具地方特色,均来自民间流传的小调,旋律抒情优美。
稷山高台花鼓一般在祭祀仪式、春节社火、节假日庆祝期间表演。其表演热烈欢快,干脆利落,有声有色,气势磅礴,既有黄土高原粗犷奔放的整体特点,又不乏细腻优雅的细节刻画。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演出及2009年央视春晚,是闻名于世的鼓乐艺术。
河东道情
河东道情是源于永济市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曲艺形式。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当地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以班社为组织进行演出。表演时数人演唱,说唱兼备,以唱为主。由于它音乐优美动听,素有“仙乐”之称。
传统道情的伴奏乐器只有渔鼓和简板,后来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增加了扬琴、四胡、笛子、二胡、鼓板等乐器,由于道情演唱在过去都是用于迎神赛会、祈福、还愿、贺寿等场合,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有一定的演唱行规、习俗和独特的行话,成为区别于其他曲艺形式的主要特征。
河东道情唱腔旋律典雅别致、演奏曲牌优美动听,词本内容涉及广泛,通俗易懂,表演者采用地方官话,极具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绛州皮影戏


绛州皮影戏在宋代就已经流行,明清时期渐盛行于新绛县一带,又称山西南路皮影,是以薄如蝉翼的驴皮雕刻影偶为载体,配合月琴、板胡等传统乐器表演,展现出"一口道破千古事,两手能握百万兵"的艺术特色。
绛州皮影戏其唱腔称碗碗腔,以使用一对小铜碗即铜铃,碰击出清脆悦耳的铜铃声击打节奏而得名。唱腔的板式有“慢板”、“二八板”、“直杆二八板”、“流水板”、“介板”、“滚白”、“七寸”、“杂腔”等,由于吸收融合了蒲剧等地方戏的唱腔板式特点,不仅幽雅清新,缠绵委婉,圆润和谐,善于抒情,而且具有鲜明的绛州地方特色。绛州皮影戏有传统剧目100出左右,现存50出左右,题材内容广泛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的喜剧故事、神话故事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河东武术(河东心意拳、关公刀法)



河东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它的技击性很强,能用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击打对方,受到国内外武术家的重视。河东心意拳秉承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思想,讲究“阴与阳,刚与柔,进与退”等中和之道的修炼,融进了我国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诸多家学说。
河东关公青龙偃月刀法,是清朝道光年间安邑飞腿马二“马仰融”所传,古谱里的“老爷托刀、关爷磨刀、单刀赴会、关公挑袍”等每个招势都充分体现了关公的威武、英勇,也凸显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浩然霸气。
桌子戏


桌子戏是运城市临猗县吴王村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蒲剧的早期形态之一。音乐分为武场(如鼓、镲等)和文场(如板胡、笛子等),伴奏渲染气氛的同时推动剧情发展。
桌子戏唱腔质朴浑厚、高亢激昂,其表演形式是在舞台中央摆放两张四方大桌,演员围绕桌子使用传统乐器(如板鼓、二胡、笛子)进行演奏和演唱。表演者既是乐手也是演员,没有固定角色分工。唱到高潮时,演员会跃上桌子进行高亢的唱腔表演,动作夸张、表情生动,展现黄河岸边劳动人民的粗犷性格。
- END|运城文旅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