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绵高速穿行于川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走廊狭窄,土地稀缺,环境敏感,生态脆弱。为减少高速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项目确立之初,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被确定为建一条“绿色高速”。
九绵高速平武互通路段
缘何这条高速要将环境保护做到极致?或许从其所经过的区域可知一二。据悉,九绵高速全线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平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窦团山-佛爷洞风景名胜区、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等区域,环境敏感点多达10个,区域内活动着大熊猫、重口裂腹鱼、大鲵等国家保护动物。如何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何降低人类对动植物的干扰,九绵高速在设计、建设阶段没少下功夫。
为大熊猫铺设新的“绿色走廊”
九绵高速从九寨沟出发后,不可避免地将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了将影响降至最低,规划设计中,决定以桥隧形式穿越这一区域。
甲勿海收费站和平地大桥
“隧道在山中穿行,这是高速公路穿行保护区时,对大熊猫影响最小的方式。”据蜀道集团公路设计院公司一分院副院长周海波介绍,通过隧道的方式,隔绝了车辆与大熊猫,但是九绵高速全线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长达97公里,并不能全部采用隧道的方式,因此桥梁成为第二选择。
据统计,在穿行大熊猫国家公园时,九绵高速的桥隧比高达95%,高速公路仅占用公园岷山片区总面积的0.027%,实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零”割裂、“零”阻碍。
九绵高速通过甲勿海
如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段,建设木皮隧道(长2.3公里)与涪江特大桥(长1.8公里),直接跨越大熊猫潜在迁徙通道,避免路面交通对大熊猫活动的干扰。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监测数据,2024 年(项目试运行期间),该区域野生大熊猫活动轨迹未因高速建设发生明显偏移,且监测到3 只大熊猫幼崽活动痕迹,证明生态连通性未受影响。
不止如此,还邀请专业团队专项监测公园境内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环境,开展生物监测工作,依托生态监测相关数据,规划全国首条大熊猫专门廊道,为大熊猫铺设出了一条新的“绿色走廊”。
保护裂腹鱼,高速还进行改线
除了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九绵高速还串联起涪江、白龙江两大流域生态走廊,穿过了平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针对裂腹鱼保护区影响段,我们专门进行了改线,以‘最大程度保护、最低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修复’为原则进行设计。”周海波说,为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平通河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项目设计采用“大跨径桥梁跨越+长隧道+大跨径桥梁跨越”的优化方案,将原本立于河中的桥墩减少,桥梁也从29次跨越河流减少为12次跨越。
在建设中,涪江流域建设的12座特大桥,均采用“水中墩无封底施工法”,避免施工泥浆污染水体,保护流域内重口裂腹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等水生生物栖息地。据四川省水利厅监测,2024年涪江九绵高速段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口裂腹鱼种群数量较2019年(项目开工前)增长15%,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将0.66个西湖容量的弃渣量变废为宝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条全国绿色公路典型示范项目,九绵高速在设计中便积极探索应用公路建设节约用地新理念、新技术,合理设置桥梁、隧道等构造物,避免了大挖大填、多占用土地等情况的发生。
周海波告诉记者,整条高速公路在建设中,结合实际地质、地形特点及条件,综合考虑土石方调配利用情况,通过路基填筑、碎石加工、土地整治等多种途径将900余万方挖方及隧道洞渣综合利用,相当于将0.66个西湖容量的弃渣量变废为宝,将原设计的83处弃渣场减少至19处,占地规模从5750亩减少至1976亩,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
白马隧道
除了对隧道洞渣的综合利用,“零开挖”也成为普遍情况。据了解,全线28座隧道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洞口施工对自然边坡原始植被的破坏,让隧道洞口建筑与地形地貌更加融合,把隧道轻松“放”进大自然。其中福隆隧道进口端通过优化设计,采用410米长斜井引入主洞施工,避免因山体开挖造成15000平方米植被破坏和可能诱发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此外,依据沿线生态环境,打造以原生植物为主的生态恢复及景观方案,对沿线具有保留价值的植物进行移栽或就地保留,从“通景、融景、造景”出发,提取沿线文化元素,开展生态修复专项设计,达到“车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四季常绿、绿色自然”的行车效果。
周海波表示,“九绵高速是一条绿色高速,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将高速公路轻轻地放在自然中,将高速公路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许媛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