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合肥蜀山区文旅部门推出丰富文旅活动,涵盖文化演出、文博研学、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多种类型。不仅如此,蜀山文旅景点还在不断“上新”,为市民游客提供假期“花式”打开方式。
这个假期,不妨走进安徽皖南民俗博物馆,在这家“小而美”的博物馆内,赏一卷徐徐展开的皖南烟火画卷。
皖南民俗博物馆内,馆长胡旭仔细地擦拭起一件明代傩戏面具。面具上的纹饰历经岁月却依旧鲜活,它不仅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更承载着父亲胡必彪半辈子的守护与期盼。“父亲用四十年翻山越岭,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宝贝’一一收集起来;如今接力棒到了我手上,我要做的,是让它们在新一代人心里‘活’起来。”胡旭的话语,朴实中满是坚定。
航拍皖南民俗博物馆。
四十年踏遍皖南山乡 以脚步守护民俗根脉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胡必彪还是珂田乡文化站的一名年轻干事。一次下乡走访,他在农户家的墙角发现了一件形似哑铃的竹编器具。“老乡说这叫‘懒人篓’,是祖辈做豆腐时省力的巧具。”就是这件凝聚着古人生活智慧的老物件,点燃了他对民俗文物的痴迷。从那以后,皖南山村的崎岖山路上,多了一个背着行囊、四处寻觅的身影。木犁、蓑衣、水车、婚床……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破烂”,被他视若珍宝。“蓑衣扁担里藏着祖先的生活智慧,藏着咱皖南的根,再不抢救就永远消失了!”
馆内展品。
四十年间,胡必彪的足迹遍布皖南山山水水,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故事。“最难忘的是去东至县收那架揉茶机。”如今已年过七旬的胡必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神依然炯炯有神。那架揉茶机重达3000多斤,静静躺在不通公路的高山上。没有大型设备,父子俩就靠着一把手锯、一把榔头,一点点将机器拆解成零件。当时正值酷暑,来回几十里的山路,父子俩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又晒干,三轮车的轮胎都快磨平了。“累是真累,但想着能把这老物件救下来,心里就甜。” 老人笑着说。更令人动容的是,曾有收藏界人士向胡必彪开出高价,想要收购那件明代傩戏面具,却被他毅然回绝。“这是石台傩戏的根脉,是咱皖南人的精神念想,多少钱都不能卖!” 这份对文化的坚守,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从“收物”到“传魂” 接力棒悄然传递
在胡旭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的四十载光阴,都用在了“翻山越岭收老物件”上。“别人家的父亲下班就回来,我父亲却总是在周末骑着自行车往山里钻。”他至今记得,父亲为了一张清代雕花床,往休宁的深山里跑了八趟,最终打动对方,卖给自己。父亲的执着,也在胡旭心中悄悄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大学填报志愿时,胡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他更是主动回到父亲身边,加入了收藏事业。“一开始只是帮父亲整理藏品,登记信息、打扫灰尘,慢慢接触下来,才真正懂了这些老物件的好,也懂了父亲的苦。”从最初的帮忙,到后来主动寻访文物,胡旭渐渐接过了父亲肩上的担子。而胡必彪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仓库里的“宝贝”有个像样的“家”,能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这在胡旭的努力下,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市民参观皖南民俗博物馆。
创新展陈 让老物件在新时代“活”起来
2025年5月,在蜀山区的大力支持下,这座现代化的皖南民俗博物馆终于在四季花海旁落成。千余平方米的展区里,“三雕一瓷”(木雕、石雕、砖雕、瓷器)静静陈列,票证、刺绣、纺织器具、传统农具有序摆放,千余件民俗珍品在这里找到了归宿。明清徽派建筑构件展区,生动再现了古宅营造的精巧智慧;瓷器与票证专题展,串联起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刺绣与纺织场景复原区,勾勒出旧时女红技艺的细腻图景。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皖南先民生活的大门,成为解码地域科技文化的“活化石”。
“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要让它们跟上时代的脚步。”胡旭的坚守,有了新的内涵。他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在馆内打造非遗研学空间,推出“徽韵手作”体验课。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亲手拉坯制陶,学习宋朝茶果技艺,体验扎染与掐丝珐琅的绚丽,用黏土和版画创意复刻徽派纹样。每月举办的非遗工坊和科普大讲堂,让老物件不再是玻璃柜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能在人们指尖“活”起来的文化载体。近日,博物馆还被认定为蜀山区科普教育基地,这让胡旭更加坚信,文化传承的路子走对了。
博物馆打造非遗研学空间,推出“徽韵手作”体验课。
如今,胡必彪常坐在馆内,看着来研学的孩子们围着展柜问个不停时,他会上前耐心讲解祖先的智慧。最让胡必彪欣慰的是,儿子不仅接过了他的藏品,更读懂了他的心。“我收的是物,他传的是魂。”老人抚摸着展柜里那件最初的“懒人篓”,声音有些哽咽,“看到这些老物件在新一代人手中焕发生机,我这一辈子的辛苦,值了。”
从一件件孤立的民俗物品,到系统展现皖南生活图景的展陈体系,四十年光阴书写了两代人的文化守望。胡必彪用脚步丈量消失的乡土,胡旭用创意点燃传承的火种,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既守护着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时代的生机。(熊俊焜 葛庆钊 詹伟伟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