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5年9月26日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委工作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到甘肃和全国多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强调“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生动体现,极大拓展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功能,极大丰富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极大赋能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重要推力,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实质,以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推进,坚持保护优先、科技赋能,坚持贯通百业、惠及大众,坚持绿色发展、守牢底线,坚持国际视野、开放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高效益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立足甘肃文化、自然、地理、交通等要素,贯通山脉、水脉、文脉、绿脉、人脉,打通神态、活态、形态、生态、业态,推动文旅发展从“单一景点型建设”向“全域吸引物开发”转变,形成“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空间布局。推动文旅产业融入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推进跨行政区域文旅资源整合利用。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积极探索在服务理念、资源市场、产业形态、品牌塑造、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融合,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更好顺应大众文旅消费分众化、个性化特征。全链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引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性强的文旅链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甘肃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业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品牌和企业,创建一批地域优势明显、产业链互促共进的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陇原特色、彰显甘肃魅力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三、打造甘肃文旅品牌
坚持以“八个一”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利用好各类特色优势资源,着力塑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建设以敦煌为龙头的世界级文旅地标,把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核心景区,深入实施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着力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支持兰州、敦煌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依托敦煌、张掖、武威、天水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培育区域级特色文旅名片,打造“黄河之都”“陇上江南”“红色圣地”“九色甘南”等特色品牌,形成多层次、全域化的文旅品牌体系。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高水平文学、影视、音乐、曲艺、舞蹈剧目及纪录片创作,高质量打造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富内涵、更加深入人心的标志性文化精品。深度开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以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和甘青大环线为支撑的精品线路,研发创新铁路旅游产品,培育“地道甘肃、厚道甘味”购物品牌,开发以非遗文化等为元素的地域文创旅游产品,培育“文物中的甘肃、烟火里的陇原”文旅品牌。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开发升级有文化内涵、高情绪价值、个性化定位的文旅产品。充分发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会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向西开放和向南拓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新平台。
四、推进文旅业态创新
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文旅产品供给体系。着力推动旅游景区焕新、旅游度假区创新、旅游休闲街区赋新。转化社会资源存量,大力推进商文旅、交文旅、农文旅、科文旅等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用好社会闲置房产、土地等资源,培育文化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利用城市建设和更新成果,创新城市旅游发展。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保护用好工业遗产遗址。借力乡村振兴,合理开发农耕游、乡村游、生态游、康养游,科学规划民宿集群,让更多群众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塑造以智能交互、沉浸感知为特征的文旅新模式。支持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与交互项目,加大文物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推进文博场馆改造提升和内容建设,支持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引进高水平演艺活动,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影视节,培育一批有吸引力的演艺公司和优秀剧目,鼓励文艺团体参与旅游演艺创作和常态化助演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申办或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
五、重塑主客共享文旅新生态
打破行业壁垒,拓展产业边界,开辟融合赛道,重塑旅游生态。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构建系统思维贯通、多元主体协同、全链跨界串联的长效机制,激发内容共创、主客共享、价值互哺、双向奔赴的“链式反应”,努力让大众参与、大众满意、大众受益。支持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和数字化建设,完善更加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构建舒适畅通的文旅设施体系,形成立体出游新空间格局,有效解决“行长游短”问题。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便民设施布局,在旅游城市、街区、景区合理布局商业、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推动文化场馆与旅游景区功能互联、服务共享,增强公共文旅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实现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和谐共生。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强化文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管和有效治理。加强文旅人才队伍、科研理论建设,引进和培育高端文旅运营、数字化、国际化专业人才。讲好甘肃旅游故事,推动甘肃旅游产品、服务、品牌、标准“走出去”,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激发观众体验欲望,使国内外游客由“心动”而“行动”。
六、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紧跟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一观光向体验互动升级、从封闭运营向开放共享演进态势,紧盯需求变化,强化多元供给,培育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文旅消费需求,真正让文旅服务人、提升人、造福人。对标国际一流,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文旅服务体系,深化智慧旅游应用服务,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与人性化,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和文明礼仪,营造热情、规范、便捷、有温度的旅游服务环境。加强文旅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文创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全链发展。大力发展银发旅游,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加密国际国内通达航线航班,提供多样化支付服务,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甘旅游。
七、深化文旅领域重点改革
把文化和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旅游标准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文旅统筹发展机制。加强与重要客源地及周边省份合作,加大跨区域跨行业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力度,着力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旅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各类文旅龙头企业,加快引育头部文旅运营公司,在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在线旅游服务、演艺经纪、票务营销、影视游戏发行、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扶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保障力度,鼓励支持多元投融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要素资源投向文化旅游业。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安全,严格执行文旅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标准,强化涉旅安全风险源头防范。健全文旅市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文旅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旅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和旅游环境。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