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下旬,从上海飞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然后再到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旅游,行程之丰富精彩出乎意料,许多的小惊喜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次令人久久回味的人生经历。

阿拉木图:商机勃发的中亚最大城市
上海飞乌鲁木齐近5个小时,而乌鲁木齐飞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仅用了2个多小时。
飞机快到阿拉木图时刚过黄昏,在空中可以看到巨大的西天山横亘千里,从新疆延伸至此,最后一抹夕阳打在远处雪山之巅竟然呈现罕见的玫瑰色。俯瞰越来越近的阿拉木图,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人间灯火,城市的巨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九大国家,也是最大的内陆国,比法国、德国、英国加起来还大。这里能源价格低廉、人工成本低,位于欧亚大陆交汇处,便于进入俄罗斯、中亚甚至欧洲市场。
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东南部边境,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全市面积约682平方公里,人口约230万。它处于高山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周边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直辖市之一,是其经济、金融、文化、交通、工业、科教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早年因盛产苹果被称为“苹果城”。
阿拉木图位于伊犁河谷,历史上曾长期属于中国管辖区域。从伊犁口岸开车到阿拉木图也就300多公里,因此在这里旅游的感观和在新疆极为相似,雪山、草原、森林、河谷、牧场、炊烟等各种组合令人心旷神怡。
行程第一天,没想到也是此行开车最长的一天,从阿拉木图足足开了近5小时到著名的恰伦大峡谷国家公园。
景区介绍自己和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堪有一比,我去过后者,对比后确认这里峡谷的宽度和深度显然不及科罗拉多大峡谷,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峡谷内色彩斑斓的岩层和奇特的地质构造。
这里和我去过的约旦的佩特拉塞格大峡谷有些类似,都是红色砂岩地貌,恰伦大峡谷更加壮阔宏伟,而佩特拉胜在丰富的古代城市建筑遗址。
游览有两条线路,一条在峡谷上端俯瞰,一条走下谷底沿着蜿蜒的步道深入谷底,仰视两边各种奇峰怪石峭壁。我选择了下到谷底的线路,沿着蜿蜒的步道深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四周峭壁高耸,奇特的岩层纹理仿佛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
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阳光透过岩壁的缝隙洒落,让整个峡谷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一路上人迹罕至,静谧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震撼。

走到谷底深处时,耳边只能听到风声与偶尔掉落的碎石声,整个世界仿佛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
我驻足凝望那些层层叠叠的岩壁,它们像是时间的书页,记录着地球漫长的演变历程。红色、橙色、褐色交织的岩层在不同角度的日光照耀下愈发显得梦幻而瑰丽。
峡谷中最精彩的是一段黑色石林,黑色石柱群矗立在谷底,形状各异,有的像利剑直指天空,有的则像沉睡的巨兽静静蹲伏。这些黑色岩石与周围色彩浓烈的岩层形成了强烈对比,使整个峡谷的景观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我缓步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大自然雕刻的奇异迷宫。
景区步行尽头竟然是一条清澈急奔的溪流,溪水从岩石间流过,碧绿的溪水泛起白色的浪花,与周围赤色的岩壁形成鲜明对比,溪水的清凉扑面而来,让暑气瞬间消散。
离开峡谷,我们去了哈萨克斯坦著名的科尔塞湖。这是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美的高山湖泊之一,湖水清澈见底,四周被高山环绕。看到的第一眼,我一下想起九寨沟的“长海”。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蓝色,从翠绿到深蓝,宛如一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宝石。四周静谧的群山倒映在湖面上,偶尔有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将整个自然的美景轻轻摇曳。

第二天在阿拉木图游览市区景点,包括哈萨克斯坦中央博物馆,升天大教堂、28勇士纪念碑和蓝色巴扎等。
阿拉木图城市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融合了苏联时期风格与现代设计的独特风貌。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街头公园密布,随处可见悠闲发呆的老人、牵狗溜达的大妈、打扮时尚快步匆匆的商务人士以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这里有一种与世无争、豁达从容的生活气息,你很难描述这种氛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许是被周围连绵的雪山与广袤的草原所包围,让这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脚步。
城市中随处可见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苏联时期的建筑沉稳厚重,而新建的全玻璃幕墙办公商业区与文化中心则展现出活力与开放的姿态。
我走在街头,耳边传来不同语言的交错,交谈,俄语、哈萨克语以及偶尔能听到的英语,各种语言在这个城市和谐共存,像一面镜子映射出阿拉木图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城市中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遍布街头的艺术雕塑与壁画。它们风格多样,既有纪念历史事件的庄重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感的抽象雕塑,甚至还有一些俏皮可爱的卡通形象,为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与生活趣味。

|这是阿拉木图一幢代表性的苏联老建筑和现代壁画

阿塞拜疆:风城巴库,里海明珠
阿拉木图是本次旅程的“前菜”,“主餐”是外高加索三国。
外高加索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涵盖高加索山脉以南至亚美尼亚高原北部区域,主要包含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60%以上区域海拔超600米,呈现黑海沿岸亚热带气候与里海沿岸干旱气候的显著差异。
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外高加索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波斯、沙俄、土耳其等帝国的争夺中心。
阿塞拜疆共和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外高加索地区东南部,面积8.66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巴库。阿塞拜疆拥有里海最大港口和外高加索地区最大机场。
从阿拉木图飞巴库的航程约四小时,到达已是深夜。巴库机场及附近的建筑散发着浓厚的现代气息,让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充满了神秘与吸引力。
阿塞拜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阿普歇伦半岛和里海大陆架。属于阿塞拜疆里海区域的石油探明储量20亿吨,地质储量约40亿吨,石油具有埋藏浅、杂质少的特征。天然气探明储量2.55万亿立方米,远景储量6万亿立方米。20世纪初阿塞拜疆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一半,20世纪20年代石油产量占苏联的95%!
截至目前,阿塞拜疆人口总数达到1014万,但让我吃惊的是,南边的伊朗境内就有2500万阿塞拜疆人,占到伊朗总人口的1/4还多。
第一站去了泥火山,离巴库市区约半小时车程,这些泥火山是阿塞拜疆自然奇观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现象。泥火山喷发时,会从地壳深处喷出泥浆、气体和少量液体,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泥丘。站在泥火山口边沿,可以闻到淡淡的硫磺味道,耳边不时传来气泡破裂的轻微响声,仿佛大地在低声诉说着它内心的躁动与力量。
这里的土地粗粝却不失生机,散发出一种原始、野性的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穷奥秘。泥火山周边的地貌如同外星世界,荒凉却充满神秘色彩,每一步都踏在大地深处的脉动之上。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地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它既沉静又狂野,既古老又鲜活,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俯身靠近其中一个较小的泥火山口时,地表传来的微微震动让我心中一紧,但更多的是难以言喻的兴奋。这些看似平静的泥丘仿佛蕴藏着无穷的秘密,每一次气泡的破裂声都在提醒我们,地球从未真正沉睡。

离泥火山不远就是戈布斯坦岩画景区。该岩画是考古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意外发现的,目前已在1000多块岩石上发现了6000多幅岩画。戈布斯坦岩画涉及不同时代,最早的岩画可追溯到2万年前。
岩画题材十分广泛,描写的内容包括史前人类、狩猎、歌舞、动物、小船等,有着丰富的考古学意义。戈布斯坦岩画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走进戈布斯坦岩画景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人类文明的起点。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图案,虽然历经万年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可辨,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每一块岩画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记录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走向定居文明的轨迹。
我驻足在一幅描绘围猎场景的岩画前,仿佛能听见猎人们呼喊的回声在山谷中回荡。岩画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有人奔跑、有鹿跳跃,羊在游荡,还有用简单线条勾勒出的小船,似乎在述说着远古人类与水的亲密关系。
这些岩画不仅是艺术的萌芽,更是人类最早的语言,它们跨越千年,直抵人心,让人不由得驻足凝视,细细品味。我伸手触摸那些岩画表面的纹理,粗粝的岩石触感带着岁月的温度。阳光洒在岩画上,使得那些线条与图案在光影交错中更显生动。

站在这些远古遗迹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那是人类最初的思考、观察与表达。岩画所描绘的不仅是狩猎与生活的场景,更像是在诉说一种信仰,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我仿佛看见远古人类围坐在岩石前,用石器雕刻下他们的世界,那种对生命与自然的真诚表达令我震撼。这些画面像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让我窥见人类文明最初的光芒。
巴库,这座坐落在里海西岸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独特风貌。

巴库老城的石板街道蜿蜒曲折,仿佛迷宫般引人深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风与香料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千年。古老的泥墙与精致的雕花木窗诉说着波斯与阿拉伯文化的交汇,而远处现代化高楼的玻璃幕墙则在阳光下闪耀,与传统建筑形成奇妙的对话。
街头艺人弹奏着悠扬的曲调,仿佛将人们带回了丝绸之路的年代,驼队曾在这里歇脚,商人用不同语言交谈,文化交流的痕迹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我漫步在巴库老城的街巷中,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老皇宫、清真寺、古城墙、少女塔……每一座古老的建筑仿佛都在低语,讲述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变迁。
站在古城墙上俯瞰,里海的波光粼粼映入眼帘,与老城斑驳的墙面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街头的小摊贩热情地招呼着游客,手中精致的手工艺品仿佛延续了千年前的技艺,依旧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这里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时光的缝隙中,触摸人类共同的记忆。
我中学学得最好的是地理课,每次读到“里海”知识点时都在脑海里想象这个世界最大的湖泊究竟是什么模样,那时的我无法真正体会,只能在课本的插图中窥见一斑。
如今,当我站在里海之滨,才明白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观,更是文化与历史交织的象征。湖面波光万顷,与天际线融为一体,那种辽阔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总面积37.1万平方公里。巴库位于里海西岸,是世界海拔最低的首都城市,也因为地势低,风从周边吹来时更加凛冽,让巴库多了一个“风之城”的称号。
里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它的水色里沉淀着历史。在海边散步,海风中,看着海边连绵不断的各式现代高楼大厦,仿佛能听见丝绸与香料的私语,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故事,在浪花拍打岸边的节奏中悄然浮现。
从巴库到格鲁吉亚会路过千年古丝绸之路上一座2000年历史的重要古镇:舍基。建造于1797年的汗王宫殿以六边形穹顶和277种彩色玻璃组成的“shebeke”木格窗闻名,内部墙面装饰着描绘狩猎场景的细密画。
这座建筑被公认为阿塞拜疆伊斯兰建筑的巅峰之作,其无钉榫卯结构至今仍为工艺典范。
18世纪建造的商队驿站占地7000平方米,原有300间客房和马厩,现部分改建为传统风格旅馆。基什村的圆形穹顶教堂是现存最完整的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基督教遗址之一,可追溯至1世纪。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前行,基什村的圆形穹顶教堂静静伫立在阳光下,教堂的墙体由火山岩砌成,历经风雨依然坚实如初。在这里,历史不只是文字记载,而是镌刻在每一块石头上的记忆。


亚美尼亚:信仰的力量
来亚美尼亚前,我对这个国家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也没有抱太多的期望。但是当我进入这个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00万的小国,一些小惊喜开始不断涌现。
亚美尼亚全境90%的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海拔为1800米。穿行在亚美尼亚境内一路所见都是山地河谷景象。
惊喜之一,见到诺亚方舟停靠的雪山。
诺亚方舟遗址(Noah's Ark site)位于亚美尼亚和土耳其接壤的亚拉腊山区域,海拔超过4000米。2010年中国香港与土耳其联合探险队在此发现巨型木结构遗迹,其中包含陶器、绳索及类似种子物体。碳元素鉴定显示该遗迹距今约4800年,与《圣经》记载的诺亚方舟时期相符。
即便是盛夏,我看到的亚拉腊山头依旧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巨大的雪峰在亚美尼亚许多地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尽管亚拉腊山体在土耳其境内,但亚美尼亚人因为历史该山长期归亚美尼亚管辖,始终认为它是“圣山”,并视其为民族历史和宗教信仰的核心象征,亚美尼亚国徽中央即为亚拉腊山图案。
惊喜之二,亚美尼亚竟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
亚拉腊雪山下有一座孤独的其貌不扬的修道院,但这座修道院大有历史。
亚美尼亚深坑教堂是亚美尼亚最著名的宗教遗址之一,以其与圣格里高利相关的历史深坑而闻名,标志着亚美尼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的起源。
深坑教堂的核心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末。圣格里高利因传播基督教被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囚禁于深坑中长达13年。传说深坑直径仅5米,布满毒虫,但格里高利凭借信仰和一位妇女的暗中援助存活。
公元301年,格里高利治愈国王的疾病后,国王皈依基督教,并定其为国教,亚美尼亚由此成为首个基督教国家。
如今,这座深坑教堂依然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朝圣。今天的游人扶着铁梯在仅供一人通过的垂直通道向下走进那幽暗的深坑,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石壁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站在坑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圣格里高利在此坚守信仰的执着与坚韧。阳光从坑口上方的狭小窗口洒落,形成一道微弱的光束,照亮了坑内的尘埃,也照亮了信仰的力量。教堂外围的修道院建筑朴素而庄严,白色的墙体在亚拉腊雪山的映衬下更显圣洁。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见证着亚美尼亚人对信仰的虔诚与坚守,也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在这个国家的深远意义。
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都是伊斯兰教国家,因此看了好几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来到世界最早的基督教国家,自然看的都是历史悠久的教堂或修道院。
惊喜之三:古罗马遗址。
在欧洲、北非、中东都看过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建筑遗址,没想到在亚美尼亚也看到了据说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最东面的希腊风格神庙——加尼神庙。
在历史脉络中,加尼神庙的建造背景揭示了亚美尼亚在古代地缘政治中的复杂处境。它建于公元1世纪,恰逢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争夺高加索地区的时期。
神庙的希腊化风格表明了罗马文化的影响,而其供奉的密特拉神祇则带有浓厚的波斯色彩。这种文化交融并非偶然,而是亚美尼亚王国在两大帝国间寻求平衡的体现。文献记载显示,神庙由国王梯里达底一世下令兴建,可能作为与罗马结盟的象征,同时也用于举行宗教仪式以巩固王权。
原建筑在1679年的地震中被毁,今天游客看到的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考古学界复原的,在复原中,使用了很多散落在原地的建筑构件。
走进加尼神庙遗址,眼前的科林斯式立柱虽历经重建,却依然展现出古希腊建筑的典雅与庄严。神庙主体为六边形结构,残存的石阶上还能辨认出精美的浮雕纹路,阳光穿过立柱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仿佛在演绎着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站在神庙前远眺,周围的山峦与河谷尽收眼底,不难想象这里曾是古代王国举行重要仪式的神圣之地。除了宏伟的神庙,遗址区内还散落着民居、防御工事的残垣断壁,陶片与碎石中似乎还能拼凑出当年工匠建造时的忙碌身影。西南角远处有一座罗马浴室遗址,里面保存着色彩依旧鲜艳的海洋女神图案马赛克。
如今,加尼神庙不仅是亚美尼亚重要的历史地标,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文明碰撞的火花。

惊喜之四:艺术埃里温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是此行四个首都中最“欧式”的城市,身处闹市随意看到的都是典型的欧洲城市街头场景,偶有苏联风格的四方古板建筑出现提醒着一段独特的历史。
埃里温的艺术气质非常浓郁,街头经常能看到演奏各类乐器和表演的艺人。亚美尼亚有世界上一种古老的乐器——嘟嘟笛。如果你看过中国著名的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一定会对开场那段低沉苍凉的独特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所吸引,这就是嘟嘟笛的神奇音效。
嘟嘟笛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用杏木或桑木手工雕琢而成,其音色浑厚悠远,仿佛能穿越时空,将听者带回古老的年代。在埃里温的街头巷尾,时常能见到艺人手持嘟嘟笛,吹奏出的旋律时而如山谷间的风吟,时而似河流的低语,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浪漫的气息。
我自认为有多年吹竹箫的经验,在街边小店看到出售嘟嘟笛就拿起一支笛子试吹,结果怎么也发不了音。
当天晚餐时恰好饭店请了专业嘟嘟笛乐队来伴奏,我看乐手吹奏时整个腮帮都鼓到最大似乎用尽全身之力在演奏才知道为何自己吹不响。
夜色降临,来到埃里温最大的共和广场,这里的夜景非常壮观。
广场中央的喷泉随着音乐节奏变幻着水柱的高度与形态,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宛如流动的水晶。四周的建筑多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白色的墙体搭配雕花装饰,庄重而典雅,其中以政府大楼和国家历史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使它们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宏伟。
广场上人头攒动,有当地居民悠闲地散步聊天,也有游客举起相机记录这美丽的夜景。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打闹,银铃般的笑声与悠扬的音乐交织在一起,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不远处的露天咖啡馆坐满了人,人们品尝着亚美尼亚特色的咖啡和甜点,享受着夜晚的惬意时光。
共和广场就像埃里温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夜色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展现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格鲁吉亚:上帝的后花园
由于各种原因吧,这次行程安排得很有意思,从阿塞拜疆先开车入境格鲁吉亚,玩两天后从格鲁吉亚开车到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玩三天后又回到格鲁吉亚玩两天……
高加索三国首都我唯一从小就知道的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这座古城名气实在太大了。
第比利斯,建都于4世纪,是格鲁吉亚多个朝代的首都,是格鲁吉亚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是高加索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它位于大高加索与小高加索之间,濒临格鲁吉亚中东部库拉河畔,地处外高加索的战略要冲。
第比利斯的美在于整座城市建于丘陵区,城市高低起伏富有动感,美丽的库拉河穿城而过给城市增添了许多灵气。河上各种类型的桥梁和穿梭不停的游轮构成了一道亮丽动感风景线。

沿着库拉河漫步,可以看到许多色彩鲜艳的传统民居,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色的屋顶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河岸边的咖啡馆和餐厅里,人们悠闲地品尝着格鲁吉亚特色美食,如香浓的奶酪饼和醇厚的葡萄酒,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欢声笑语。登上城市高处的城堡遗址,俯瞰整个第比利斯,库拉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流淌,将城市分为两半,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意,让人不禁感叹,上帝的后花园果然名不虚传。
到了晚上,第比利斯更加有魅力。在库拉河边的老城街道上,几乎每个餐厅都人气旺盛顾客盈门,许多路边摊上都是当地特色工艺品或美食。在一处街心广场,我买了一支当地特色“烟囱冰激凌”,一边品尝入口即化冰绵香浓的冰激凌,一边欣赏街头乐队和游客自发舞者融入一体的热情表演,安逸。
城市美,自然景色也毫不逊色。格鲁吉亚向北进入卡兹别克山,一路壮观景色让我有到中国川西高原的错觉。卡兹别克山位于格鲁吉亚和北奥塞梯边界的睡火山,海拔约5000米,是格鲁吉亚的第三大高山,也是希腊故事中普罗米修斯盗火被宙斯囚禁的地方。
《孤独星球》曾提到:“卡兹别克山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卡兹别克山脉的圣三一教堂建于14世纪,被誉为“离天堂最近的教堂”。卡兹别克被Lonely Planet称为“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同时也享有“高加索之魂”的美誉。可惜我们来圣三一教堂的时刻山顶四周被浓雾包围,无法得见雪山真颜。不过老天也是不忍看我们失望,我们在路上还是拍到了蓝天雪山美景。
卡兹别克山区的公路蜿蜒曲折,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云雾时常在山间缭绕,让行驶的过程宛如穿行在仙境。山脚下的村庄散落着古朴的木屋,屋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牛羊在雪地里悠闲地啃食着干草,袅袅炊烟从烟囱中升起,与山间的雾气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田园画卷。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纯粹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只留下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格鲁吉亚的自然风光不仅体现在高山与河流,还藏于那些隐匿在山谷间的古老村落。姆茨赫塔作为格鲁吉亚的古都,拥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Svetitskhoveli大教堂,这座始建于4世纪的教堂以存放耶稣基督的长袍碎片而闻名,其十字形平面设计和高耸的穹顶影响了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宗教建筑风格。教堂内部的壁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辨认出拜占庭艺术的精美笔触,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在斑驳的圣像上,营造出庄严而神秘的氛围。站在教堂广场上,古老的城墙与远处的高加索山脉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千年沧桑。

无论是第比利斯的活力、卡兹别克的壮美还是姆茨赫塔的神圣,格鲁吉亚都以其多元的魅力诠释着“上帝后花园”的真谛,让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都沉醉于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格鲁吉亚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2024年,格鲁吉亚GDP约合338亿美元、实际增长9.4%。
这一增速在欧洲国家中名列前茅,显示出强劲的经济活力。其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外资的持续流入以及农业和制造业的稳步提升。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格鲁吉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成为外高加索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经济新星。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产业发展,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格鲁吉亚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让这片“上帝的后花园”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 · END · ——
No.6552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俞铁成
简介:广慧并购研究院院长、广慧投资董事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