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南海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勾勒出一个“无乡邑之殊”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想社会图景。
一个多世纪后,这片土地正以一场全域的人文经济实践,回应着先贤的期盼。
南海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通过“聚”与“散”的动态平衡,书写了一部人文引领、城乡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叠滘龙船飘移成为现象级IP。廖明璨 摄
一
作为佛山市行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面对1071.82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和超过370万的常住人口,南海的人文经济之路必须在“聚”与“散”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聚”是必然选择。发展人文经济需要集聚效应,只有通过集聚才能凝聚人气、形成生态、孕育动能。当下,南海人文经济集聚比较突出的有三处。
一是西樵,依托岭南文化高地西樵山,塑造西樵山文化品牌IP,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标识;二是桂城,坐拥超20栋亿元楼、近千亿元GDP代表经济实力,还有叠滘龙船漂移IP、威士忌主题街区等彰显城市活力;三是大沥,通过灯湖中轴音乐季、稻田音乐节等品牌IP,实现内容升级、场景升级、消费升级,全力建设引领区域潮流的中央时尚区。
但,“聚”并非全部。
面对广阔腹地和多元需求,“散”的布局同样关键。
南海镇域经济发达,各镇街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品牌—除桂城大沥西樵外,去丹灶探一回艺术墟、九江划一次龙舟、狮山看一次演唱会、里水看一场烟花,也已经或正在成为市民的心选之一。
里水“贤鲁岛之夜”焰火晚会。廖明璨 摄
因此,南海在发展人文经济时,既要注重核心区域的集聚效应,也要兼顾各镇街的资源配置、文化挖掘和品牌塑造,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南海的破局之道。
“散”不仅是文旅IP和活动,更需要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撑。截至2025年初,南海已建成智慧图书馆近300个、各级文化馆站超300个、博物馆10个,已初步形成“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成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聚中有散的本质,是实现全域平衡协调的发展。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是关键一步。这是一场佛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大部署,对南海而言,则是一场关乎城市壮腰,西部崛起的协调发展之战。
通过系统盘活西江、北江流域的生态、产业、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消费场景,南海让人文经济的活力,如春雨般渗透至每个角落,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文经济在南海全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
“聚”与“散”不仅在于南海全区层面,更深入到各个镇街的内部发展逻辑中——各镇街都既要集中发展人文经济,也要将资源与要素适度分散布局,形成“多点开花”的态势。
在全区“聚散平衡”的格局下,七个镇街需要依据自身禀赋,展开“散中有聚、聚有不同”的实践,形成更多特色鲜明的人文经济集聚态势。
作为南海的城市封面,桂城今年初提出“人文桂城”战略,围绕“润城、强产、惠民、善治”四大核心任务,全面增强人的归属感、价值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最有望成为佛山第三个千亿镇街的街道,桂城不仅要冲刺千亿,更要争当佛山市乃至大湾区的人文经济第一街道。
九江,作为中国首个“龙舟名镇”,是“南海龙超”核心承载镇街之一,要加快建设“一中心九大潮美活力区”,打造龙舟经济生态圈,推动“赛事+制造+研学”全产业链融合,让龙舟经济从“赛事消费”变“全域产业”。
“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西樵山不仅是“岭南理学名山”,更是珠江文明的重要源头,是南海乃至佛山市最大的文化IP之一。西樵要不断擦亮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人文经济先行镇。
丹灶罗行艺术墟以艺术乡创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经验入选“2024年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将沉寂的岭南村落推向艺术舞台中央。未来,丹灶在“四脉一核”格局下,需要坚持用人文优势重塑区域角色,不断打造艺术激活乡建的南海样本。
丹灶罗行艺术墟。资料图片
狮山,作为全国首个GDP超千亿元、常住人口破百万的镇,也是佛山行政面积最大的镇,其以人文经济赋能制造业升级的探索,对全国众多制造业重镇具有风向标意义。佛山承办十五运的主阵地之一南海体育中心就在此,狮山更要借此机会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展现制造业大镇的文体旅演突围。
大沥,今年提出建设“千灯湖中轴中央时尚区”。这不仅是佛山首个,更是全国首个以“时尚”命名的集聚区。肩负新使命,大沥要在这条城市中轴线上缔造新的精彩,贯通“设计研发+智造生产+文化体验+消费场景”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打造时尚演艺新高地、文商旅融合新高地、主理人经济新高地,让中央时尚区成为南海和佛山新的名片。
今年7月,位于大沥的佛山不夜岛开始试业,定位为全省首个时尚秀为主题的水上秀场。沥宣供图
里水,始终致力于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湾区名镇,其核心是实现人、经济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地处广佛交界,毗邻人文资源丰富的广州,里水可充分借助这一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山、水、岛”资源,成为黄金水岸的人文经济试验场,打造更多融人文、经济与生态于一体的示范区域。
这些分布在各镇街的创新实践,看似独立分散,实则通过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和文化共鸣,正逐渐串联成线、交织成网。如“大地艺术节”“龙超”“墟游记”等品牌活动已成为连接各节点的重要纽带,彰显出南海人文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网络效应。
三
南海人文经济实践深刻启示,通过“聚”与“散”动态平衡格局,在城市强化人文经济集聚效应,在乡村尊重并优化分散化特色发展,并将二者有机融合,让人文经济在城乡二元空间得到充分发展。
这一点上,南海的“聚与散”有四个维度的参考价值。在核心战略上,“连片改造”与“特色活化”相结合;空间表现上,实施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四集中”策略,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国土空间布局全面优化;经济产业上,将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吸引力;社会文化上,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共存互补。
南海发展的核心经验在于尊重历史与发展规律、将土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将产业升级与生态文化并重,将利益共享作为持久的动力。
如,近年来南海以“人文引领”战略赋能农村发展,寻找、塑造自有IP,依托“大地艺术节”“龙超”“墟游记”等品牌,引入21名“文产特派员”,推进51个文艺家驻村项目。丹灶镇的“罗行艺术墟”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今年“五一”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赤山村跳火光。里宣供图
南海还通过文化活动凝聚群体,里水赤山村通过组建多类文化团体,新市民参与度达三分之二,促进民心团结。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将“人”的因素置于中心,关注人的需求,激发人的价值,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蕴藏在民间的文化创造力。
这些经验举措,对全国许多城市人文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
漫步今日南海,城市天际线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历史文脉与现代经济和谐交响。
在以人文经济推动城市发展上,南海以“聚”与“散”的辩证智慧,正在书写关于人文与经济协同、城市与乡村共荣的生动答卷。
其启示,深远而绵长。
采写:南方+记者 陈雪婷
策划/统筹:段思午
相关阅读
南方观察|人文经济,南海新解
人与物:为什么要发展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南海画像①
快与慢:人文经济中谁更优先?|人文经济南海画像②
实与虚:实体城市与精神世界如何互相促进?|人文经济南海画像③
【作者】 陈雪婷;段思午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