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的夏风裹挟着天山松涛掠过新疆伊犁的昭苏草原,带着一丝清冽的凉意与草木的芬芳,我再次踏上这片用画笔与心跳共同丈量过的土地。35年前那个在土路上颠簸的采风者或许不曾想到,当年尘土飞扬的昭苏县城,如今已蜕变为国际赛马场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城镇。
这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既是我个人艺术生命的年轮刻录,更是中国西部边疆从“边陲”到“前沿”蜕变的生动注脚。每当回到这里,都像是与往昔对话,不断见证着这片土地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奏起一曲丝路新篇的时空交响。
对于新疆,我始终怀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这份情感也成为了我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与源泉。
1990年的夏日,心怀对艺术的执着与对新疆的向往,我毅然背起沉甸甸的行囊画夹,自驾穿梭于新疆的南疆、北疆各地。我穿过大漠古道,登上雪域高原,走进边塞古城,融入民族村寨……新疆的很多角落都曾留下我采风写生的足迹,也凝注在我的一幅幅美术作品中。比如在我的油画《永恒的辉煌》系列作品中,绘有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最迷人景观之一的慕士塔格峰。画中的雪山在阳光的照拂下熠熠生辉,更显雄浑与瑰丽,以表达我对帕米尔高原壮美之景、坚韧之人的钦佩和敬仰。
直到现在,当时采风的情景仍然会时常闪现至眼前。行走于今日的新疆,思想的潮流在今与昔中穿梭流淌。
1990年,通往新疆夏塔古道的80公里土路堪称“骨节测试仪”——卡车在坑洼不平的路面跳跃前行。如今,G219线昭苏段如银色巨龙穿越草原,当年需耗时整日的采风路线,如今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仅需自驾两小时,得以在晨光中捕捉“天马浴河”的粼粼波光、在暮色里定格夏塔古城的巍峨剪影。
交通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时空关系的重构。从35年前牧民骑马传递信息,到现今发达的信息网络连接世界各地,这种跨越让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节点。
1990年,牧民的生活是流动的诗篇——毡房随季节迁徙,马群踏出蜿蜒小径。如今,生态步道如丝带缠绕草原,太阳能板在牧场边缘闪烁微光,崭新楼房在村落里整齐排列,而雪山依然圣洁,草甸依旧绵延。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居住方式升级,而是构建起“人—马—草原—生态”的生命共同体。
1990年,石人孤独地站立在广袤的草原,人迹罕至,仿佛被遗忘的历史见证者。如今,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这里,与草原石人面对面地“对话”,探寻历史、溯源文明。这也许正是对“传统与现代”命题最诗意的回答。
伫立河岸,远处传来马群奔腾的轰鸣声,透着响彻天际的雄劲有力。这声音与35年前草原上的嘶鸣声有着惊人的相似,却多了几分自信与力量。远方的雪山见证过玄奘西行的坚韧,如今又迎来写生者的镜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雪山之壮美、记录着时代之变迁,让我们真正读懂:真正的进步,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获得更强大的表达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守护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文明对话的舞台,让每一次变迁都谱写出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华章。
当夕阳为天山披上金纱,这片土地染上温暖的色彩,释放着温暖的气息。我赶忙打开速写本,用画笔记录下这一瞬间。笔尖流淌的不仅是色彩,更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致敬,是草原对云端的深情凝望。35年过去,“天马”依然在飞,只不过这次,它驮着整个时代的梦想,奔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继续书写美好而传奇的故事。
(文/徐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来源:《人民政协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12版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