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盈枝。9月24日,世行贷款张掖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张掖东仓揭牌仪式举行。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李锐与世行贷款甘肃项目经理林纳斯·波特共同执笔揭彩。当鲜红的幕布缓缓落下,这座沉睡六百余年的古代粮仓,正式以崭新姿态迎接八方宾客,开启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全新征程。
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协调官艾哈迈德·艾威达在仪式上深情致辞,盛赞张掖是“镶嵌在河西走廊上的文化明珠”,深厚的历史底蕴如陈酿美酒,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艾威达表示,世行贷款张掖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不仅让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愈发清晰、内涵愈发丰盈,更成为全球范围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双向共赢”的典范之作。未来,这里将让每一位市民与游客都能触摸到文化遗产的脉搏,感受其蓬勃跳动的生命力。
张掖东仓,这座承载着632年风雨沧桑的古代军需粮仓,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张掖的过往与荣光。它旧称甘州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由甘肃都督宋晟亲自主持督建,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年代最久远、占地面积最广阔、保存最完整且仍具备使用功能的明至清代军需粮仓,2019年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誉为全球军事仓储建筑史上的“活化石”,静静诉说着古代仓储技艺的智慧与传奇。
回溯历史长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秉持“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理念,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大力推行屯垦制度。其中,军屯制度的不断完善,让张掖(甘州府)作为甘肃镇的屯田戍边功能愈发凸显,农业生产迎来空前繁荣,张掖也因此赢得“西北粮仓”的美誉,粮食年产量丰盈充沛。为妥善储存粮食,当时的张掖(甘州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仓廪设施,东仓与西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西仓坐落于今张掖市(甘州区)的西北角,旧称甘肃仓、西大仓,总名“丰裕仓”,寄托着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东仓则位于今张掖市(甘州区)的东北角,俗称东大仓,又称“广储仓”“明粮仓”,距今已有632年历史。仓内设有廒房9座共54间,总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鼎盛时期可储粮770万公斤。其建筑设计堪称古代仓储工程的典范——布局精巧对称,建筑结构稳固合理,不仅具备出色的通风抗震性能,更暗藏防潮、防鼠、防霉、防虫的“四大法宝”,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完好,成为河西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粮仓,见证了张掖古代农业与仓储业的辉煌过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为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2024年4月,张掖东仓、高总兵宅院片区建筑改造与提升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总投资1798万元,建设者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历经19个月的精雕细琢,于2025年9月中旬圆满收官。改造过程中,施工团队始终坚守“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准则,如外科医生般小心翼翼,坚决不扰动文物本体分毫,最大限度保留了东仓的历史原貌与古韵。与此同时,围绕“活化遗产”的核心目标,建设者们下足功夫。一方面,全面升级片区基础设施,完善电气、照明监控、景区闸机等现代化设备,将原有办公楼改造为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同步开展景观绿化工程,让青砖黛瓦的老粮仓在保留“古味”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清新雅致的“新颜”。另一方面,依托东仓独特的建筑本体,打造了一系列多元文化空间:“张掖农耕粮储历史文化展”以实物、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张掖农业发展与仓储文化的演变历程;“甘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汇聚剪纸、刺绣、泥塑等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尽显甘州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活态展演厅”与“非遗互动手作工坊”让游客得以近距离观看非遗技艺展示,亲手体验非遗创作的乐趣;更令人称道的是,借助现代科技打造的“时空隧道体验区”,通过VR、AR等数字化技术,将千年仓廪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古代粮仓的繁华景象。
张掖东仓的揭牌运营,不仅是甘州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张掖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据了解,项目运营后将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探寻历史的访客,大幅提升文化遗产片区的服务水平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未来,张掖东仓还将与大佛寺等知名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开通专属旅游专线,积极探索“文化+研学+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这里将成为市民游客了解甘州多元文化的亮丽窗口,成为学生群体学习历史、传承文化的研学基地,更将助力甘州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推动张掖文化旅游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这座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文/马岳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