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北街主街拐进管家巷的那一刻,我手里刚买的红糖饼突然就不香了 —— 不是饼不好吃,是巷子里飘来的味道太 “不讲理”:牛肉面的牛油香混着芝麻酱的醇厚,裹着刚出锅油条的面香,还夹着点酸浆面的清爽,直往鼻子里钻,胃里的馋虫直接原地起义,差点让我把红糖饼扔了去追香味。
管家巷的清晨,是被不锈钢面桶里的 “咕嘟” 声喊醒的。巷口第一家 “王记牛肉面馆”,老板老王的围裙比我家床单还油亮,手里的长筷子在滚水里翻搅,面条 “哗啦” 一下出锅,甩水的动作帅得像耍杂技。“要宽面还是细面?加不加豆腐面?” 他嗓门比面汤还热,不等我答完,已经把一勺红油往碗里浇,红亮亮的油花溅起,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找了个小马扎蹲在路边,刚端起碗就被烫得直甩手,可香味实在勾人,只能猛吹两口往嘴里送。面条筋道得能弹牙,牛肉片虽薄但嚼着香,最绝的是那汤,喝到最后忍不住端着碗 “吸溜”,连碗底的芝麻都没放过。旁边蹲了个大爷,左手端碗右手夹蒜,一口面一口蒜,吃得满头冒汗还不忘跟我搭话:“姑娘第一次来?下次早点来,七点半以后就得排队咯!”
抬头一看,巷子里已经挤满了人: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啃油条,上班族一手端豆浆一手拎面碗往巷外跑,还有老奶奶牵着买菜的小推车,在面摊前停下问:“老王,今天的豆芽新鲜不?” 老王边捞面边答:“刚从东门菜场进的,脆得能掐出水!” 这阵仗哪是吃早点,分明是管家巷的晨间茶话会,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巷中段的故事:青砖墙下的 “义丐” 温度
吃撑了往巷子里走,一个老师傅拿着手机连连咂舌:“姑娘,你知道这里在抗日时期出了个大英雄吗?别看他是乞丐,当年可是敢和小日子硬刚的好汉,上过报纸,如今又上了DY!”
老师傅指着手机说,张发祥是民国的乞丐,每天讨来的钱除了够自己糊口,全用来资助抗战,小日子破城之后,他临危不惧,痛斥日寇,惨遭毒手。牺牲的地方就在如今的管家巷口。
正说着,有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跑过来,挥舞着刚做好的糖画:“奶奶,好好吃!”
阳光照在四周的金字招牌上,泛出有些耀眼的光芒。看着周围人祥和的笑容,突然觉得管家巷的烟火气里,藏着某种说不出的历史厚重。
晃到没多久,肚子又开始叫,顺着香味找到巷尾的 “李婶家常菜”—— 店面小得可怜,也就四张桌子,墙上贴着 “米饭管够” 的红纸,李婶系着花围裙,正站在灶台前颠勺,火苗 “呼” 地窜起来,映得她脸红红的。
“姑娘想吃啥?今天的大头菜炒腊肉刚出锅,酸浆面也熬好了!”
李婶嗓门亮,不等我点单就报起了菜名。我索性让她随便安排,没几分钟,一盘大头菜炒腊肉、一碗酸浆面就端上了桌。
大头菜是襄阳人的魂,李婶家的大头菜切得细细的,跟腊肉炒在一起,脆生生的带着咸香,腊肉的油渗进菜里,香得能多吃两碗饭。
酸浆面更绝,酸浆是自己发酵的,酸的清爽不刺鼻,面条吸饱了浆汁,再配上点炸花生和香菜,一口下去,暑气全消。
正吃得香,隔壁桌的大叔端着酒杯过来:“姑娘,尝尝咱襄阳的黄酒?度数低,解腻!” 我赶紧摆手说不会喝,大叔哈哈一笑:“没事,那吃块李婶的米糕,甜得很!”
这顿饭吃得热闹极了,李婶时不时过来添饭,还跟我唠家常:“我这店开了二十年,来的都是街坊邻居,还有从外地回来的老顾客,就好这口家常味。” 临走时,李婶还往我手里塞了块米糕:“路上吃,甜甜蜜蜜的!”
午后的巷景:慢下来的市井百态
吃饱了在巷子里晃悠,才发现这里藏着好多 “老宝贝”。中段的裁缝铺,老板娘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针线在布料上翻飞,门口挂着几件改好的衣服,上面还别着小纸条,写着 “王奶奶的衬衫,袖口已改短”;街角的杂货店,玻璃罐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糖果,老板是个老爷子,正趴在柜台上看报纸,有人来买东西,他慢悠悠地起身,找零的时候还会多给颗糖;墙根下,几个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择青菜,手里的活儿不停,嘴里还聊着谁家的孙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的花开得好。
有个小男孩拿着玩具车在巷子里跑,差点撞到人,孩子妈妈赶紧追过来道歉,被撞的大爷笑着摆手:“没事没事,小孩子活泼!”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巷子里,形成斑驳的光影,偶尔有自行车 “叮铃铃” 地穿过,车后座还载着刚买的菜,这慢悠悠的节奏,跟外面北街的热闹截然不同,却让人觉得格外舒服。
傍晚的热闹:烟火气里的古城夜
等到傍晚,管家巷又换了副模样。各家饭馆的灯都亮了起来,红灯笼挂在门口,映得巷子红彤彤的。“王记面馆” 改成了夜市摊,卖起了炒田螺和烤串,老王的儿子正忙着烤五花肉,油滴在炭火上 “滋滋” 响,香味飘得老远;李婶家的桌子摆到了巷子里,坐满了吃晚饭的人,有人划拳,有人聊天,笑声能传到巷口。
我买了串烤五花肉,蹲在路边吃,旁边有个大哥跟我聊起管家巷:“以前这巷子更窄,后来翻新了,但老味道没丢。不管是外地来的还是本地的,到这儿都能找到想吃的,想聊得。” 正说着,远处传来卖西瓜的吆喝声:“甜西瓜,不甜不要钱!” 有人喊住他,一群人围过去挑西瓜,切开的西瓜红瓤黑籽,咬一口甜到心里。
天黑的时候,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管家巷。回头看,巷子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人声、笑声、食物的香味混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烟火气。其实比起北街的热闹,我更喜欢管家巷的这份鲜活 —— 这里有历史的温度,有美食的香气,更有街坊邻居间的善意,就像襄阳这座古城,不只有城墙的厚重,更有市井里的活色生香。
要是你下次来襄阳,别只逛北街,一定要拐进管家巷,找个早点摊蹲在路边吃碗牛肉面,去李婶家尝口大头菜炒腊肉,再刷段视频听听襄阳义丐张发祥的故事,你会发现,原来最动人的人间烟火,就在这巷子里的一餐一饭、一言一行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